□王军荣
不得安排与专业无关的简单重复劳动、高强度劳动;不得通过中介机构或有偿代理组织、安排和管理学生实习工作;不得“安排学生加班和夜班”;学生实习报酬原则上不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工资标准的80%或最低档工资标准、支付周期不得超过1个月……日前,教育部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对2016年印发实施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进行了修订,进一步明确了学生实习的行为准则,为实习管理划定了“红线”。(1月23日《文汇报》)
这些年来:以实习为名组织学生到企业生产“流水线”务工、安排加班和夜班、强制实习、收费实习、实习专业不对口等问题时有发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实习管理划定的“红线”能更好地保护学生的实习权益。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习是职业学校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一段高质量的实习,不仅能锤炼专业技能、丰富工作体验,还有助于开拓视野、涵养心态,提升自身的职业竞争力。如何让实习变得“纯粹”,这就需要落实责任,剔除利益纠缠,才能有效保障学生的实习权益。
新修订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已经将当前学生实习存在的问题都作了相应的对策,如果能够落实到位,就能够切实保障学生的实习权益,依照“规定”,学生对实习有自主选择权,有知情权,还避免了中介介入,学生实习保险也将全覆盖。如果存在问题,还将依法严惩。但即便如此,并不等于说,学生的实习权益就能够得到保障。一方面需要学生和家长提高权益保障意识,要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要清楚用何种方法方式保障自己的权益,另一方面需要畅通政策咨询与情况反映渠道,畅通维权渠道,学生的实习权益一旦受到侵犯,维权是必须面对的,但从现实来看,学生的维权之路并不平坦,学生对法律知识掌握不是很全面,还可能会受到相关既得利益者的阻扰,而家长也会面临着“不知情”的问题。这都需要通过全方位的宣传,“教”会学生维护自身权益。同时,职能部门更要主动介入,要开展专项排查、重点抽查,要将暗访和举报相结合,更要落实问责制,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这同样也是最好的“教育”和“震慑”。保护学生的实习权益有了“红线”只是第一步,“红线”显示出威力才能够切实保护好学生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