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河北邯郸某银行工作的高女士值班时,一对老人带着儿子的死亡证明和查询函,来银行查询已故儿子的存款。查询过程中,老人称自己儿子生前在铁厂上班,在一次意外中不幸丧生,他们正在挨个银行找已故独子存款。高女士称,看了证明发现他们的儿子是90年的,就比自己大一岁,一下就有点绷不住了。(1月23日上游新闻)
白发人送黑发人令人唏嘘,挨个银行找已故独子存款也必然会一次次勾起老人丧子之痛。尽管银行工作人员都有些绷不住了,可按照《储蓄管理条例》《银行存款管理规定》,存款人死亡后,亲属确实需要提供储户的死亡证明以及能够证明双方亲属关系的证件才能查询。而且由于银行之间并未联网,也只能一家家查询存款。这当然有保护存款人资金安全方面的考虑,但也说明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来给老人们“帮忙”。
实际上,这类因存款人去世而长期没有交易记录的个人存款,在银行方面的专业术语叫“休眠存款”。由于法律对“休眠存款”没有具体规定,国内银行的通行做法是将此类存款列为“营业外收入”。而存款人的亲属想要找回存款,只能像这对丧子老人一样,去银行查询。所以,应立法增加银行对此类存款的通知近亲属义务,让银行主动去通知老人,并细化相关规定,如要求银行在为储户办理存款时必须预留家庭地址、近亲属电话及身份证号,以备不时之需。
其次,对此类“休眠存款”,法律应赋予逝者亲属特殊的查询权。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普及,查询一个人的存款,实际上不必一家家银行挨个去查。这就像公职人员申报个人财产时,相关部门通过技术手段能够查到真伪一样。所以,为避免丧子老人在一次次查询中受到内心伤害,应立法规定他们可以去人民银行、司法部门等特殊机关查询逝去亲属的所有账户。这不仅显示出法律对老人的关怀,更能让所有人感受到法律的温度。
另外,老人找到“休眠存款”后,按照法律规定,还需要去公证处办理“继承权公证”手续,然后持存款人的死亡证明、公证处出具的继承证明,再去银行提取存款,这对老人的体力与心力无疑都是挑战。法律应引导银行与公证处建立联动机制,为老人提供一站式服务。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让老人得到更多的关心和照顾,不仅体现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更昭示着我们每个人的未来生活与礼遇。所以,除了由法律“帮忙”给老人以关怀外,每个人都有责任帮助老人,更有义务落实法律的助老规定。希望“老人挨个银行找已故独子存款”的事情不再发生,也希望这种关爱能从老人辐射到所有的弱势群体,让更多人感受到社会的光与热。□李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