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1版
发布日期:
写人物重在写性格
——读季宇中篇小说《老耿的春天》
  □合肥吴昌来
  脱贫攻坚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从上到下都极为重视,成绩显著。近年来,反映这一题材的作品涌现了不少,但季宇先生最近发表的中篇小说《老耿的春天》(见《清明》杂志2021年第5期)却与众不同。它好就好在没有图解政策,而是注重写人。小说中的老耿脾气耿直,嫉恶如仇,喜欢较真,甚至不通人情。小说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细节,凸显了他的这一性格,使这个人物一下子就立了起来。老耿是个京剧迷,在大学时就是票友会的骨干。小说围绕京剧热热闹闹地写了不少,这些好像都是闲笔,但闲笔不闲,实际是为了塑造老耿这个人物。通过这些看似闲笔,老耿这位喜欢京剧,肤色黝黑的汉子,便一下子活生生地立在我的面前。他的呼吸、他的温度,还有他说话的语气,好像一伸手就能触摸到;他说话喝酒的样子,也如同坐在我面前,与我交流对饮一般,活龙活现。由于人物写活了,小说一开篇就紧紧抓住了我。
  老耿的性格突出在一个“耿”字上。他虽然可爱,但也惹来了不少麻烦。他不会说话,更不会逢迎,凡事总是较真,甚至有点缺心眼,即便曾经帮过他的领导他也一是一,二是二,眼里揉不得沙子,因而得罪了不少人。较真的人往往活得累,混得不如意,老耿也是如此。由于与领导关系不好,在单位一度被边缘化。至于家中,中年得子,儿子却是个先天智障,这给夫妻俩造成极大的压力。总之,生活被他过得“一地鸡毛”,处处不顺。然而,就在这困难时期,得知组织上派他去扶贫,他却义无反顾。后来,领导得知他家里有难处,想改派别人,可老耿的“耿”劲上来了,却坚决不同意,领导犟不过他,只得应允。
  读到这里,我们才明白了,这是一篇以扶贫为主题的小说。有人要问了,既然写扶贫,为啥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像是扔岀了一块石头,在空中划了一个半圆,半天才落到该去的地方?其实,这正是小说的高明之处。设想一下,一张轻飘飘的纸片,你能甩多远?唯其重,才能跑得远。主旋律文学作品不好把控,难免枯燥乏味,难免概念化、程式化。但这篇小说一开场,就把我们带到一个京剧票友圈子,让我们加入到热热闹闹的京剧氛围里,逐步认识了老耿。就像一个画家,先是勾勒了一个鲜明立体的形象,让我们从茫茫人堆里,一眼就认岀了他。
  实际上,小说写到老耿下去扶贫,重头戏才真正开场。在扶贫的这几年里,老耿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修路,跑项目,寻找致富门路,干得有声有色。在广袤的乡村里,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不过,小说吸引我的并不是这一个个扶贫工作,而是老耿“耿”的性格。他到了下边仍然处处认死理:村主任为自己谋私利,他坚决反对,毫不留情;县领导搞浮夸,做表面工程,他向上揭发,义无反顾……如此种种,搞得周边关系十分紧张,但却是出于公心和正义。在购进树苗受骗后,带来了极大的危机。有人趁机落井下石,甚至连检察院也找上门来。在一系列的挫折和打击面前,单位领导为了保护他,让他提前回单位,可老耿的“耿”劲再次上来了,坚决不回,并表示在哪里跌倒了就在哪里爬起来。他的韧劲如同一棵苦楝树,顽强而结实,虽然长得慢,开花放叶都迟一个节奏,但一旦暖风拂面,便花繁叶茂,蓬蓬勃勃。最终,老耿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迎来了真正的春天。
  《老耿的春天》写扶贫,但笔墨却始终集中于人物的性格,并不限于扶贫的具体事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说中的扶贫不过是一个背景,而人物才是作者着力之处,这也是读小说真正打动我的地方。眼下,我们的生活中缺什么,社会缺什么?我想,缺的就是老耿这样较真的人,说真话的人,勇于吃亏、勇于担责的人。这样的人物表面上不合时宜,但却是我们今天真正需要的。
  有人说过,写人物重在写性格。季宇老师的小说十分注重写人物、写性格,可以说这是他的一贯风格。在他笔下,表面跌宕起伏,形形色色的故事背后,总是立着一个又一个具有个性的鲜明丰满人物。这也是他的作品好看耐读、吸引读者的原因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