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灵活就业者达2亿”传递积极讯号
  □张玉胜
  平台经济、共享经济蓬勃发展,孕育出丰富的就业方式,灵活就业也成为当下年轻人的就业新选择。国家统计局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灵活就业人员已经达到2亿人,其中从事主播及相关行业人员160多万人,较2020年增加近3倍。(2月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相较于传统的长期就业模式,灵活就业的优势就在于准入和退出机制相对宽松。这既可让求职者获取到门槛较低的工作机会,也可让企业在选人用人以及如何用、用多久等方面拥有更多灵活性,“双赢”效应显而易见。“灵活就业者达2亿人”,传递出的积极讯号值得关注。
  首先,灵活就业显现出对“就业”概念的新认知。在过往的认知里,就业就是“找工作”,即寻求一个职业和薪酬都相对稳固的用人单位,并将其作为养家糊口的唯一经济来源和退休养老的终身依靠。而靠打零工挣钱或以务农为生者,往往被视为“没工作”。这无疑是一种偏狭解读,是对“就业”的偏颇认知。伴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传统的就业方式被打破,只要“有活干、有钱赚”就算就业和找到了“工作”。也正是这种基于可以兼职,可以合伙,也可以单干的多样性形态,降低了“就业”概念的门槛,范围更宽泛,能够吸纳更多劳动者。多达“2亿人”,传递出人们的认可度,也佐证了观念更新的社会进步。
  其次,灵活就业让求职者的选择更加多元和丰富。灵活就业的源头活水在于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正是线上工作受到更多年轻人追捧,才促使社会的就业形态丰富多彩。灵活就业给求职者选择“单飞”的机会,可以尽情发挥个人优势和追随兴趣,创造出优质的作品和成果,在增长专业技术的同时,摸索职业发展方向。灵活就业既为失业者、辞职者、自谋职业者及个体劳动者搭建了展现能力的舞台,更为进一步深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搭桥铺路。而由此衍生出的企业灵活用工,更反过来助推了灵活就业的蓬勃向前。
  第三,灵活就业为“多面型”人才搭建副业途径。我国老龄化程度的逐步加深和人口红利的渐趋式微,让劳动力匮乏瓶颈凸显。而灵活就业恰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它既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有效助推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资源效益最大化,同时也激励和引领更多人在做好主业的基础上挖掘潜能、尝试副业,为社会多做贡献。尤其是随着智能化时代到来,灵活就业更为“多面型”人才提供了副业创新、价值创造的新途径。目前,越来越多人拥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可以同时满足不同企业的需求。
  “灵活就业者达2亿”是可喜成绩,也是亟待关注与呵护的庞大群体。尤其是充分保障其正当权益,成为灵活就业形态行稳致远的关键。为此,我们的法规设计、社保政策、企业管理和大学教育,都要善搭平台、提供便利、多谋良策、排忧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