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西张建春
读洪放先生的长篇小说《追风》,一幅科技创新的画卷徐徐打开。江南省南州市追逐潮流,因势而生,追风而上,成就了“科里科气”的新气象,正如王达敏先生所言:《追风》所表达的是“中国的隐喻,抓到了时代的脉搏,有文学史的价值”。
我用了一整天的时间阅读《追风》,激动感佩,终而给自己定位是一个追风人。《追风》置下的场景我太过熟悉了,一草一木,一场一景,一山一湖,一校一园,一区一带,都杵在我的身边,活在我的眼睛里。洪放先生《追风》写的是合肥,递送的是合肥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勃发的活力、创下的诸多奇迹。
洪放先生无疑是个大智者,他用自己独特的笔触描述、搓揉、点画,解读科技创新的活力注入到城市脉络中的密码,亲和而不失大气,平静而不失迭宕。洪放先生为现实中合肥大写意的画卷,留下众多想象的空白、抒情的心臆、点睛的浓墨。
我极喜欢活跃在《追风》中的各色人物,唐铭、杜光辉们是城市的决策者,又是城市的普通一员。他们对南州市充满了热爱的激情,以及建设好这座城市的坚强决心。他们在做好科技这篇大文章的同时,始终把民生抓在手上。实际上,科技创新也是最大的民生。洪放先生在陈述表达中,用一个个故事和细节,反复地进行昭示。
在《追风》众多的人物中,我特别喜欢杜光辉这一人物,他是资深学者,也是省会城市的副市长;他是一个可亲的父亲,同时也是一个感情充沛的人,但更重要的是他是南州市的普通一员,他融入了南州市,如是大湖中的一滴水,氤氲着烟雨,实实在在地灌注进南州创新、创造的大树根底。杜光辉可亲、可敬,像是我们身边的一员。
市委书记唐铭也是一个立得住的人物。他在儒雅文气中,透示出智慧、果敢、担当,常有妙言妙语,亲和得像一个教书先生。多好啊,如此的领导,不该在月下和他小聚?清茶一杯,面对大湖,拉拉家常,说上藏在心里的话……在拜读中,我时而停下,想拍案一二,可正是夜深人静中,免了,藏在心中窃喜吧。
自然,在《追风》这部皇皇大作中,何止是唐铭、杜光辉的形象鲜活,其间还有众多“小人物”栩栩如生,在科技创新的大舞台上演绎着一幕幕大剧、正剧。这些人物,构建了一座城市的灵性,他们都是一撇一捺大写的人。城市有了这班人,何愁不兴旺不发达?合肥如是,大可大光大明入座。
温度,在洪放先生的笔下一一再现,他众多的作品从里及表都是如此。《追风》有更多的承续,特别是在细节上不经意地渗透。杜光辉从京城直奔南州,一勺老鸡汤让他心思翩翩然,老板是“加”了一勺。一个加字,聚集了多少东西。洪放先生没作评说,我体会到了的。老鸡汤是南州的美味,可也是南州人发自心底的温度。两年后,杜光辉又来到了这家小店,“老鸡汤上来了,清亮,味道浓郁。香香的,醇醇的,有种亲切的家的味道。”杜光辉沉醉在城市温度中,家的氛围里。两处叠加,确有眼睛湿湿的感觉。我无端就想起合肥的歌谣:“从肥东到肥西,买了一只老母鸡,拿到河里洗一洗,除了骨头都是皮。”土掉渣的话,曾受到多少诟病。继而又振奋,老母鸡转身为“老乡鸡”,成了中式快餐的第一品牌,为南州也是合肥增加了无上荣光,国人有口福,更品尝到了合肥持续的鲜美与温度。
长篇小说《追风》是诗意的,它的场景,它的人物,它的故事,一应是诗意的。洪放先生骨子里是个诗人,他众多的散文和小说是可以当作诗来读的。《追风》在诗情画意里演绎,演绎出了血脉偾张,演绎出了情怀激昂,演绎出了大湖名城无尽的希望。洪放先生是一位创作成果丰硕,有使命有担当有情怀有智慧的作家,在中国文坛留下了深深的印迹。《追风》是一部创作难度极大的作品,洪放先生数易其稿,可谓字字见血,也正因为如此,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范本,也不愧为“中国第一部全面反映省会城市科技创新奋斗历程的长篇小说。”
文学作品唯真实才有旺盛的生命力。《追风》真实,如坐实在黄土地上的老南瓜,持重而香甜。《追风》代入感极强,翻读《追风》,合肥风骤起。作为八百万合肥人中的一员,免不了将自己对对号,你是书中哪一位?
晚霞被风吹送,风是春风。掩卷《追风》,我也该追风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