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戏画闲言】“天宫课堂”打开科普课的新思路
  “天宫课堂”第二课23日开讲,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相互配合,生动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讲解了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展示了部分空间科学设施,介绍了在空间站的工作生活情况。(3月23日新华社)
  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比2015年提高了4.36个百分点,但总体水平依然偏低,提升青少年群体的科学素质任重道远。这次授课活动,教育部提前发布关于收看“天宫课堂”的提示,发布了“课程表”。教育部如此重视,或许就是期望“天宫课堂”打开科普课的新思路。
  央视“关于空间站,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的调查显示,学生关注“食物进入消化道会怎么样”“种子是否能像(在)地球上发芽生长”“空间站里有没有WiFi”“如何进行垃圾的收集,并且再次处理”“水的重复利用”等,这些关注点都与日常生活有很高的关联度。为什么在日常学习中学生们不愿质疑、不愿提问,更不要说提出标新立异的问题,而在“天宫课堂”上学生们都争先恐后提问?关键就在于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天宫课堂”的形式,不仅能够提供更加直观的学习体验,还能营造身临其境之感,能够充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在日常的科普教育中,一方面我们需要改变应试教育的思路,通过科学的教育评价,为学生搭起广阔的思维平台。根据现在青少年的特点,针对科普需求和科普方式产生的新特点、新变化,通过创新思路和方法,对青少年进行科普,培养学生好奇心和发现力、激发学生思考和创新热情。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科学技术营造让学生感兴趣的科普场景,让学生在动手参与和亲身体验的乐趣中感悟科技知识。同时通过挖掘日常生活中最引人入胜的科学议题,致力研发出相关的科学展品,以此让学生者体验科学、感受科学、领悟科学。比如上海科技馆近年来以科技馆和自然博物馆丰富的展教资源为基础,整合多方资源,按照年龄层次和团队大小进行分众化设计,完成七大系列不同主题类型的研学课程开发,同时还和100多所学校建立了自然联盟,把博物馆学校办到孩子们的学校里。丁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