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
盛保柱:坚守一线只为智造梦想
  在江淮汽车集团轻卡一厂,工人并不多,汽车部件的搬运、安装已基本实现自动化。而这一切,都是该厂模具钳工特级技师盛保柱和其团队不断改进创新的成果。一线工人们喜欢称呼盛保柱为“盛大师”,因为他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就算是再难啃的“骨头”,只要能让生产更智能、更高效,他就一定要尽全力做到。
  学无止境热情迎接每次挑战
  26年前,刚毕业的盛保柱成为江淮汽车一名钳工。钳工的工作环境相对较差,不仅时间长,还集苦、脏、累于一身。26年间,身边的同事换了一拨又一拨,而他却始终风雨无阻地奋战在最前沿。爱钻研、肯吃苦,让他的钳工技能不断提升,不仅能按时完成交付,质量也十分过硬。
  由于技术娴熟,盛保柱被调入轻卡一厂,成为夹具方面的技术骨干。然而,迎接他的是更加艰巨的任务——由以前的制作夹具改为现在的维修夹具和技改。
  轻卡一厂焊装车间焊夹具于上世纪90年代投入使用,是公司第一代驾驶室拼焊线,如今大部分夹具都接近或超过设计使用年限,部分夹具基准面难以找平,许多夹钳开始松动,维修保养起来较为困难。盛保柱放弃休息时间,对夹具进行维修和改造,使夹钳的使用寿命得到极大提高。
  “我喜欢这个岗位,能看到我的努力带来成效,心里就特别高兴。”盛保柱说,自动化时代,如何让生产省人省力、智能高效,他愿意一直探索下去。“现在网络这么发达,没有教材,就通过网上自学,或者参加各类培训,不断充实自己。”
  紧跟时代不断攻克技术难题
  入行26年,盛保柱不断学习,紧跟时代步伐。汽车制造技术不断更新,盛保柱也开始进入自动化设备研发新领域。
  2020年,盛保柱设计制作了“花纹板自动焊接专机”,实现了自动化焊接。“这个项目采用的激光探缝技术在行业内属于保密技术,别人不给,我们就自己开发。”他带领两名徒弟,花费了两个月时间,成功研发了一套自动化算法,突破了行业技术堡垒。
  研制成功的自动化焊接专机能识别各种形状焊缝,即使焊缝歪斜也能自动焊接,既高效又美观。项目成功实施节省了一名焊接工人,焊接效率提升30%以上,节约了22万元成本。
  在此之前,盛保柱在技术研发方面已经取得不少成绩。2014年,由其领衔开展的《轻卡车门全自动包边夹具的设计制作》项目成功实施,填补了行业内此项空白。2016年,他通过观测、模拟前风窗岗位员工的每一个搬运动作,设计制作了前风窗玻璃气动安装机械臂。该款机械臂不仅疏通了生产线瓶颈,还使得生产线单台生产周期缩短了39秒,同时减少一名操作工。
  盛保柱还积极参与汽车生产流程改善创新活动,主持冲焊一体化的设计、制作,有效地将模具、夹具进行了联合开发,形成了冲焊一体化综合学科,此技术为江汽集团首例。
  初心不改与年轻人共同成长
  为了让“新兵”尽快适应工作,早日形成有生力量,2014年江汽集团公司成立了“盛保柱工模具钳工技能大师工作室”,同年12月被安徽省总工会授予“职工创新工作室”。盛保柱以工作室为平台,结合传统的师徒传帮带,通过机制建设和方法创新,建立一套完整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自工作室成立以来,共开展培训15批次学员,累计600余课时。在培训过程中,他将自己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和分享,所带领的徒弟已经在钳工这个领域崭露头角。
  “做这行,不能纸上谈兵,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一定要去实践中锻炼,要能埋头苦干。”在工作室的墙面上,盛保柱为每个徒弟“量身定制”了成长规划和目标。“其实这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盛保柱坦言,现在的年轻人理论基础好,但缺乏实操经验,而自己就是将多年积累的实操经验传授给他们,“同时我也和他们学习软件知识,形成互补,共同进步。”
  今年初,江汽集团评定了首批4名特级技师,打破高技能人才成长“天花板”,盛保柱就是其中之一。“公司给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老一辈师傅们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一定会更加坚定初心,传承好工匠精神。”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吴碧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