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好微风天气,许多市民想带着孩子走出家门,放飞风筝,享受在春天里奔跑的快乐。“北京到底哪儿能放风筝?”“为何这么多公园禁放?”去年,媒体曾报道《春风劲吹,京城哪儿能放风筝?》,一年过去,记者回访发现,仍有不少市民通过12345热线咨询哪儿能放风筝。目前,虽然北京市一些空间开阔的公园正尝试开辟“放飞区”,但城区放风筝仍“一地难求”。(4月16日《北京日报》)
又到放风筝的季节,想要找一个理想的放风筝的地点却是那么难,而且这种“难”是年复一年,很不容易解决。“放个风筝怎么这么难”,这是不少处于城市中的孩子和家长的“共同感受”,其实,不独是城市放风筝难,在农村同样也不容易。
放风筝之所以难,主要是因为许多本来适合放风筝的公园都“闭门谢客”了。一方面是怕放风筝给公园的设施造成伤害,风筝线比较锋利,容易挂住古建筑构件或树木枝叶,既损坏文物建筑和古树,也给普通游客带来安全隐患;另一方面是公园怕麻烦,一旦因为放风筝出现纠纷,处理起来会很费时间和精力,干脆禁止放风筝。
放风筝是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运动,特别是对孩子来说,能够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对老年人来说,是一种极佳的养生之道。况且,许多人将放风筝作为一种爱好。古人放风筝,就有“戚高纸鸢望天流,滞运流晒好运到,长命富贵步步高”的说法。放风筝无论对于健身、康复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在当前疫情的背景下,外出旅游被暂停了,放风筝不失为一种解压的好方式。因为公园不能放风筝,一些人将放风筝的地点变成了马路边,则更危险了。
愉快放风筝需要市民和城市管理部门的“双向奔赴”。首先,公园应该想方设法解决场地问题,不能懒政,不能“一刀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放飞区”或“禁飞区”,通过一些宣传方式让市民清楚,让市民自行选择;其次,市民需要提高放风筝的安全意识。放风筝不能只图自己快乐,要先做到安全。一方面得保证自身的安全,危险的地方不能放风筝,比如,机场周围、架空线路底下、人员密集场所、公路铁路沿线均不能放飞风筝;另一方面是保证别人的安全。不能伤害到别人,“断线的风筝”一定要收回,以免留下安全隐患;再次,市民可以选择让风筝低空起飞,比如盘鹰风筝。盘鹰风筝对场地没有太多要求,室内、室外都行,有风、没风也都可以,一块二三十平方米的空地就行,还可以花样放飞。总之,解决放风筝“一地难求”需要形成合力,管理部门不能知难而退,市民也不能任性放飞。□王军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