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5版
发布日期:
没有人天生会做妈妈
  □南京沈清清
  没有人天生会做妈妈。
  当一名女性成为母亲,身体层面自然而然会经历巨变,心理上的适应和成熟,却不会自动到来。这个过程还伴随着许多个人层面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注定艰辛。
  《初为人母》(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出版)收录了66位女性对成为母亲这个过程的详细描述。作者安·奥克利是英国一位女性社会学者,她对1970年代在伦敦生产头胎的女性进行的采访,并不是泛泛而谈。
  受访者们初为人母的体验,如果不是痛苦大于欢乐,至少也是苦乐参半——
  “对于新生命降临的无能为力,会给母亲带来强烈的麻木感;让人一头雾水的医疗程序接踵而至,经历这样的过程不如说是不停地遭罪;发现自己突然为另一个生命负责,一种特别的(但实际上是很常见的)孤独感和筋疲力尽油然而生。”
  “感觉就像是个奇迹,蕴含了太多惊喜。历尽艰辛之后,终于她出生了:美丽又可爱,四肢健全……我对她泛起的并不是温柔之情,更多是一种惊奇……甚至,我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敬畏感。”
  (出院回家时)“不知道为什么,感觉整栋房子都很陌生,太奇怪了,感觉像是去一个从未去过的陌生地方。”
  “带孩子太占时间了,真的,我都意识不到每天要花多少时间带孩子,喂奶竟然要一个小时。”
  “母亲受到束缚,因为她们要时刻陪着小孩。有时她们会怨恨失去自由。但和孩子之间的联结又是如此紧密,似乎只有与孩子在一起时,才是她们最开心的时刻。”
  ——作者挖掘出女性们在成为母亲这一转变过程中的复杂感受。虽然时空有别,但想必身处此境的妈妈们是能产生诸多共鸣的。
  受访者生动完整的第一手讲述,剥落了“成为母亲”的美好滤镜,说不定还有“劝退”效果。
  那么,成为一名母亲,是否值得?
  书中很多女性在孩子5个月大、再次受访时,表现出已逐渐适应了新身份,越来越多地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闪光瞬间:
  “我比过去更有母性了,她刚出生时,我的内心毫无波澜,但现在我很有保护欲,她也很依赖我。”
  “孩子让我的人生多了一层意义,他让我对待他人时更加体贴敏感,之前我会经常不耐烦,但现在很少这样了。”
  转变因人而异,苦乐自知:
  “成为母亲就像进入一个陌生的国度,在那里,一切都是陌生的。因此没有什么通用语言来描述。”
  “‘分娩宫缩’‘当家庭主妇’,这样的话在分娩后才会引起无限共鸣,在分娩前却不会激起什么火花。”
  对于未经历者,或许他人说得再多,都还是茫然。对于过来人,阅读《初为人母》,也是和书里的妈妈们受访时一样,重新审视“成为母亲”这件事。
  我有些好奇,如果作者在受访者告别新手期,比如孩子一岁半、两岁时再次进行访谈,是会得到更多正面的反馈呢,还是相反?
  《初为人母》,将新手母亲即将面对的种种复杂现实告诉读者。你可以选择不去面对,或者也可以鼓起勇气,继续准备成为一个妈妈,去经历苦痛,看看会有什么伴随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