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潜山市五庙乡立足“红色五庙,生态茶乡”定位,着力打造“农特乡、生态乡、旅游乡、文化乡”,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坚定一个目标、紧抓两个重点、坚持三维发力、做好四项结合,久久为功,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坚定一个目标
该乡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推动文明创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之举,全乡上下思想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步,形成了党委、政府、人大齐抓共管、全乡广大干群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建立了“工作专班+日晒周评”的工作机制,全乡成立了7个工作专班,建立专门工作群,各专班每天在群里“晒”进度,每周进行一次评比,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潜山市领导多次到五庙督查指导,既传导了工作压力,也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乡一班人“环境不优,整治不停”的决心和信心。
紧抓两个重点
在具体工作中,紧抓两个重点:首先抓党建引领。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党员带动、党群齐动”模式。通过组织党员带头亮身份、践承诺、争先锋,形成“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发挥典型带动作用,整治过程中,从党员户入手,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发挥“党建+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集中整治20余次,党旗始终在人居环境整治一线高高飘扬。其次抓宣传引导。通过宣传车转起来、喇叭响起来、横幅挂起来、抖音拍起来、倡议书发起来、志愿者马甲穿起来等多种形式,宣传整治人居环境的重要意义,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全乡开展“最美志愿者”“最美组长”评选等一系列活动,激发农村党员干部群众积极性,扭转了以往“干部干、群众看”的被动局面,在全乡营造“人人谈改善、户户比进展、村村搞创建”的浓厚氛围。
坚持三维发力
从“点、线、面”三个维度同时发力。建好“景观点”:沿交通干道重点布局,将一些闲置地块打造成“微景观点”,结合五庙“红色、茶叶、文化”等特色,建成沿线景观小品6处,提升道路沿线整体品位,打造有特色印记的乡村名片。串联“风景线”:对集镇入口3.3公里道路两侧全线进行景区化打造,种植苗木1600余株,铺设草坪6500㎡,播撒四季花种3500㎡,安装竹栅栏1400余米。对串联“党小组、银杏谷、弹腔亭”等景点的9.2公里道路沿线进行集中整治提升,清除路边杂草,两侧平整划线、安装围挡,道路沿线整治效果初显。拓展“美丽面”:在做好重点区域整治同时,推动全乡同步开展整治工作,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扩大整治面,通过全域治理,逐步实现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美丽的生动局面,不断提升五庙乡“颜值”。
做好四项结合
人居环境整治是系统性工程,在具体整治工作中,该乡坚持与常态化工作相结合。
与项目建设相结合。稳步推进沿线旱厕改造提升,重新优化布局,累计改厕300余座,新建公厕8座。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四宜”特色村镇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设节点景观、生态停车场,完善标识标牌。
与“最美庭院”创建相结合。积极发挥先进典型家庭带动作用,结合“最美家庭”“五好家庭”评选,引导道路沿线41户创建“最美庭院”,助推人居环境整治。
与河(湖)长制相结合。大力开展河道“五清四乱”活动,特别是对道路沿线河道进行集中清理,规整河道杂石、杂物,清理河道垃圾10余吨,拆除乱建3处,实现河道干净、顺畅。
与“路长制”相结合。对乡村主干道路进行路肩陪护、廊道绿化、道路标线、破损修复、安全防护等,确保道路整洁、安全,对9.2公里道路进行黑色化提升,画出“彩虹路”,为人居环境增“色”。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5月13日,潜山市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现场会在五庙乡召开,该乡政府责任人表示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继续创新思路、抓好重点、打造亮点,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王峰陈泽华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