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省发布《安心托幼行动方案》,明确到2025年,全省总托位数达28.4万个,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70%以上,学前教育“大班额”基本消除,幼儿园延时服务体系基本完善。
新建改扩建公办园都要开托班
根据方案,2022~2025年,各市每年建成2~3个示范性托育服务机构,各县(市、区)每年至少建成1个普惠托育服务机构。到2025年,各县(市、区)公办独立托育服务机构不少于1个。
城市新建城区、新建居住(小)区,接照每千人口不少于10个托位标准建设托育服务设施,与住宅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到2025年,老旧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小)区,通过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按照每千人口不少于8个托位标准补齐托育服务设施。
鼓励民办幼儿园通过转型或利用闲置校舍举办托育服务机构。依托公立医院建设托育点。支持园区基地、用人单位以单独或联合举办等方式,为职工提供福利性托育服务,有条件的可向附近居民开放。各类托育服务机构根据实际需求,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多样化托育服务。
同时,推进托幼一体化建设,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公办幼儿园举办的托班原则上提供普惠性服务,新建和改扩建的公办幼儿园均要开设普惠性托班。鼓励有条件的民办幼儿园开设普惠性托班。完善公办幼儿园办托班管理制度,制定托班硬件、师资、招生和经费保障等标准和规范。到2025年,实现各县(市、区)不少于30%的幼儿园开设2~3岁托班。
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全部公办
为提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我省将优化幼儿园布局。城镇幼儿园按照300~500米服务半径,在新增人口和流动人口聚集区、工业园区,加密规划布局一批幼儿园,满足就近入园需要。
实施学前教育促进工程,在公办幼儿园学位不足的地区,通过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鼓励政府收购民办幼儿园办成公办幼儿园等方式,增加公办幼儿园学位供给。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全部办成公办幼儿园,确保居住人口3000人以上的小区至少配建一所不少于3个班建制的幼儿园。开展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时,同步推进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充分利用空置厂房、公共服务设施、闲置校舍等资源,以租赁、租借、划转等形式举办公办幼儿园。鼓励普通高校举办公办幼儿园,面向社会提供普惠性服务。
到2025年,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9.9万个,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7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不低于90%,学前教育“大班额”基本消除,形成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办园体系。
延时服务坚持公益普惠原则
行动方案明确,到2025年,幼儿园延时服务体系基本完善,服务质量明显提升。其中,2023年春季学期,努力实现有需要的幼儿全覆盖,家长按时“接娃难”问题基本解决。
幼儿园在周一至周五下午放学后提供延时服务,结束时间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适应。幼儿园可根据实际设置多个离园时间点供家长选择。坚持公益普惠原则,家长自愿决定幼儿是否参加,幼儿园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参加。
延时服务一般由本园教师承担,也可聘任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者参与。幼儿园结合现有资源和家长需求,“一园一案”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遵循教育规律和幼儿成长规律,提供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服务活动,不得借延时服务开展“小学化”教学,不得开展营利性活动。
每个普惠托位省级补助1万元
方案还完善了财政补助政策:省级财政按照每个普惠托位1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各地对公办托育服务机构,按照不低于600元/生·年标准给予补贴;对民办普惠托育服务机构,按照不低于400元/生·年标准给予补贴。同时,逐步提高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水平,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不低于600元/生·年,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补助标准不低于400元/生·年。对提供延时服务的幼儿园按300元/生·年标准补贴。
在收费政策方面,公办托育服务机构收费参照公办幼儿园收费进行管理。出台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收费政策,合理核定办园成本,明确收费标准,坚决遏制过高收费和过度逐利行为。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姚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