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宣城市科学技术协会发布了2022年“宣城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1996年出生的邱军强是其中之一,也是最年轻的。2019年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21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些了不起的荣誉,都属于年轻的邱军强。18岁从职高毕业后,他成为厂里一名学徒工。多年来,他不断学习、钻研、创新,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别样人生。
勤奋好学的“门外汉”
邱军强出生于泾县一个普通农村家庭。2011年,他进入宣城市工业学校读书,这是当地一所国家级重点职高,邱军强学的是种植类专业。2014年,18岁的邱军强从职高毕业后,成为工厂车间一名普通学徒工。“我同学愿意到厂里干活的比较少,觉得又脏又累。”邱军强说,他当时听了父母建议,成为了一名工人,没想到很快就喜欢上这份工作。
由于所学专业和工作岗位完全不沾边,初进工厂的邱军强是一个妥妥的“门外汉”。好在有师傅教导,他对机械方面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也成为他不断学习的动力。学习设计图纸、熟悉设备操作、改良生产工艺……邱军强不断成长。
好学上进的邱军强被领导看在眼里。“后来厂里进了一台设备,在我们那是比较先进的,没人会操作,领导把任务交给了我。”邱军强告诉记者,为了掌握更多知识,他主动在网上报名学习相关课程,每天晚上下班后就上直播网课,“将近一年时间,我几乎没有娱乐活动。”因为上课时不能立即听懂老师讲的内容,邱军强边学边记,学习笔记至今还保留着。
深入研究获得“成果”
喜钻研、爱学习的邱军强在工作时,总是随身带着一个笔记本,遇到问题会马上记下来,之后再好好研究解决办法。
邱军强发现,市场上现有脱硫脱硝离心泵存在耐磨、耐高温、耐腐蚀性差等缺点,且故障率高,水力损失大。这个行业问题一直是他的一块“心病”。2019年,邱军强对脱硫脱硝行业机械技术进行系统性探索。在对案例模具结构进行研究分析的过程中,邱军强对原有技术进行创新,采用多向模压成型技术,使得离心泵内衬高分子复合材料实现多向均匀受力,从而提升了过流部件质地致密性能和表面光洁度,解决了过流性较差的氟陶合金材料在单向模压成型时,远离受力端,且质地疏松、表面粗糙、耐磨性差等难题。就这样,“基于大型脱硫脱硝离心泵节能降耗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成果让邱军强获得了2019年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这项成果不仅获得专业机构的认可,也给企业增加了收入。
吃苦耐劳成为“钢人”
邱军强所取得的成就和他付出的汗水是分不开的。企业创新设计的不锈钢自吸离心泵在现场焊接时,身边负责焊接的同事发现焊接方案并不完善。邱军强了解情况后,决定立即重新制定方案。那段时间,他常常在车间一待就是10多个小时,晚上继续熬夜更改方案。高强度的焊光让他脸上的皮肤起壳脱落,同事们开始称呼他为“钢人”。最终,他经过不断试验、推敲,给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别人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吃苦,他笑着说:“就是想把事做好,做不好,也睡不香”。
多年来,邱军强参与研发的多项产品获得安徽省新产品证书,其中两项产品近两年新增经济效益达956万元,研发的3项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他对产业发展的贡献也得到了社会的肯定。近年来,他获得多项荣誉:202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21年“宣城市劳动模范”、2021年安徽省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带头人;他的绝活“机械加工”入选2021年“长三角百项工匠绝活”……
从一名普通学徒工,成长为企业技术骨干,邱军强没有耀眼的学历,却成为一名“最美科技工作者”。他坚持在一线工作的同时,致力于企业产品创新和技术改进。“荣誉是对我的肯定和鼓励,今后依然会踏踏实实工作,争取作出更多的贡献。”邱军强说。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曹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