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5月,在怀远县白莲坡镇邵王村,方方正正的虾塘伴着一大片金色麦田,错落有致。清晨五点开始,张春连和工人一起下塘倒虾,将一箱箱龙虾装上货车销往外地。今年48岁的张春连在这里搞农业种养已经四年。从起初承包100亩地,到如今的稻渔综合种养2580亩,带动周边8000多亩土地进行稻渔综合种养。种养之外,张春连成了家乡产品的代言人,也成为了新时代奋斗的新农民。接受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采访时,张春连说得最多的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乡产品走出去,带领乡亲们创收增收、共同富裕。”
回到家乡搞农业养殖
2003年,张春连去浙江杭州谋生,其间他搞过运输,与人合伙开过酒店。2017年,他注意到家乡白莲坡镇贡米在杭州受到追捧。于是,张春连将创业目光投向家乡的农业养殖。
白莲坡镇地理优势明显,紧靠茨淮新河,常年光照充足,水浇地众多,雨量丰沛,糯稻灌浆期昼夜温差大。独特的气候条件,提供了优良的稻渔种养条件。
经前期市场调研,张春连的稻渔种养之路开始了。2018年6月,张春连创办了公司。创业之初,张春连流转承包土地100亩,开展稻虾综合种养和小龙虾繁育。刚开始,种养技术是关键。面对陌生的创业领域,张春连向专家请教学习,自己翻阅资料,日复一日穿行在稻田和虾塘中。
几年下来,张春连逐渐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致富能手。综合种养给张春连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50亩的养殖规模来算,一年龙虾收入15万元左右,水稻收入7万元左右,每亩地纯利润能达到3000元。此外,目前公司雇用当地群众约60人在家门口就业,示范带动3户群众开展稻渔综合种养200亩。
“龙虾是稻田里的清道夫,龙虾养在稻田里能吃杂草、水生生物,还能消灭危害性幼虫,从而起到除草除害作用。龙虾觅食活动,还有助于稻田松土、活水、通气,可增加水溶氧量,同时排泄物还起到了增肥效果。水稻根系发达,又反过来为龙虾生长提供了遮阳的栖息场所。”张春连介绍说。
了解了市场需求,张春连不仅站稳了蚌埠周边市场,还向省外拓展。他主动对接北京簋街小龙虾市场,成功打入北京市场。龙虾的品质得到认可,最重要的还是口感。和别的养殖大户不同,张春连平时给龙虾投喂海鱼等海产品,每年他的虾塘消耗海鱼200多吨,同时依托茨淮新河优质的水源,张春连的龙虾在市场上颇受欢迎,远销苏浙沪粤京。
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我是农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我能感受到种地的辛苦。”采访中,张春连告诉记者,当他成为一名农民时,更能体会到农民的艰辛。张春连为人熟知的,是他黝黑的肤色。风吹日晒成了家常便饭。上午倒虾、下午巡塘,几乎每一个环节他都亲自参与。
每天晚上,张春连会骑着电动车去巡塘,看看虾塘里是否有蓝藻,哪个虾塘里的网漏了需要修补,稻田里的水质情况如何……4月到6月,是龙虾出塘的好时节。张春连总是和工人一起工作,忙碌时需要从早上五点一直干到第二天凌晨三点。
经过几年的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张春连“稻渔共养”面积已经扩大到了2580亩。同时,张春连利用水稻田优质的水源和生态环境还养殖了甲鱼。
张春连返乡创业后带动家乡年轻人创业致富,如今将家乡稻虾共养模式发展壮大,对打造优质稻渔品牌有重要推动作用。在他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从打工城市回到家乡,做起了稻虾综合种养,走上了致富路。
临别时,记者看到张春连站在塘边和路过的村民打招呼,看着虾塘里偶尔冒起的水泡,夕阳的余晖照在他黝黑的皮肤上,他又迎来一个收获的季节。
张楠楠杨年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李勇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