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海宁
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近日发布《中国控烟观察——民间视角》报告。报告显示,中国成人吸烟率从2010年的28.1%下降到2020年的25.8%,但与《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的到2030年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低到20%的控烟目标仍有较大差距。目前,北京和上海两地已提前达到成人吸烟率降低到20%以下的目标。(5月31日《法治日报》)
从上述报告来看,我国控烟总体上在进步,10年间成人吸烟率下降2.3个百分点。不过,目前全国成人吸烟率与健康中国控烟目标还有一定距离。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吸烟人数超3亿,每年因吸烟死亡人数超100万,控烟形势十分严峻。如何采取更有效措施推进控烟工作,减少吸烟人数,挽救更多生命,是个重大课题。
虽然全国控烟效果仍不理想,但北京、上海却率先交出了满意答卷。去年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市成人吸烟率为19.9%,提前九年实现了“健康中国2030”控烟目标。上海2020年为19.4%,也提前达到“健康中国2030”控烟目标。
如果说京沪控烟有什么密码的话,显然这个密码已经公开了,即一方面以地方立法推行全面控烟,另一方面,以更为务实有效的措施落实控烟条例。以北京为例,如今的吸烟人数比2015年《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出台前减少了63万,即“法”的实施效果十分显著。据悉,北京通过受理控烟投诉举报、设立控烟曝光台、招募控烟志愿者开展劝阻等举措,使条例落地见效。
也就是说,地方全面控烟立法是基础,而落实法规则需要相应配套措施。其中,市民积极参与控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北京控制吸烟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仅“无烟北京”微信平台收到的群众投诉举报线索即达11631件,同比增长19.6%。这为有关部门依法处置、精准控烟提供了线索。
由于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最近不少地方都公布了成人吸烟率数据,既满足了公众知情权,也保障了公众监督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公开尚未达标的数据也是一种自我加压的方式,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有压力,并让压力变成控烟动力。控烟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博弈,只有控烟责任主体有压力和动力,有法律武器和控烟行动,才能在这种博弈中不断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