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钱也给割,谁家没有老人呢!”4日晌午,来自亳州的农机手夫妇小单和小孙结束了一片区域的作业,夫妻俩抹了抹脸上的汗珠,又坐上收割机争分夺秒向下一块麦田进发。麦子在田地里不等人,出来两周多了,面对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这对善良的小夫妻总觉得能拉一把是一把。
“麦子熟了就要立刻割下来,如果遇到下雨生了芽,麦子就坏了。”前段时间,小孙夫妇在麦田碰到了一位六七十岁的老人一脸愁容。她的田在内侧,孩子也不在身边,收割机过去得从别人的田里走,还没开始割别人就管她要钱了。“年纪大种点田不容易,没有钱也给割。”夫妻俩很快就协调好,把农机开过去,帮老人把麦子给割好了。虽然老人家极力要给他们钱,可是看到老人家非常可怜,小孙还是没有要,“少个百儿八十的也无所谓,谁家没有老人呢。”她把这段视频记录下来,发在了网上,也收获了很多点赞。这段时间,他们也帮助了好几位这样的老人,“有的就只收个油钱,看他们也很不容易。”
90后的小孙是个大大咧咧的姑娘,八年前她和老公小单通过补贴,自己又掏了七万块钱购买了一台收割机,从此他们有了一份额外的营生。每年夏天差不多有一个月的时间,夫妻俩都会开着农机从亳州老家出发,一路南下或者北上,兜兜转转一个月下来,收入可以超过平时在浙江打工的好几倍。
今年因为疫情,夫妻俩决定就不跑远了。5月20日从蒙城出发,两周多来,夫妻俩都在亳州附近转悠,已经割了三四百亩的麦田。“我们一亩收70块钱。”小孙告诉记者,这个费用不算高。机械化收割省时省力。
但开农机其实挺辛苦的。小孙夫妇的收割机从一早开启,中间几乎不会停,在麦田里来回推进,就希望能多挣一点,家里还有三个孩子,都是需要用钱的时候。差不多到了晚上,夫妻俩才会吃当天的第一顿饭。“他负责开,我就负责打杂。”小孙说,有时候农民需要抬麦子,她也跟着去搭把手,或者站在田里提醒老人不要靠近,怕他们磕着碰着。等当天的麦子收完,夫妻俩就会睡在地里。夏日夜晚田地里蚊虫很多,但小孙笑称这并不会有什么影响,“白天很累了,倒头就能睡着。”
开农机是流动作业,夫妻俩觉得,这一路他们也遇到很多好心人。“看我们干活辛苦,有个大姐每天喊他们吃饭,还让他们在自己家洗澡,给她钱也不要。”小孙说,大姐也有孩子在外面工作,看到他们辛苦也感到很心疼。如今,带着满满的关爱,手握“跨区作业证”的农机手小夫妻也将继续赶路,不断追逐丰收的脚步。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陈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