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4版
发布日期:
读书改变气质
  □桐城彭旵生
  人为什么一定要读书?自古以来,许多哲人都给出了精辟的解答。孔子说,人只有学而知之,没有生而知之,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作用;马克思说,哲学家和搬运夫之间的原始差别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要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由分工造成的,说明了人的才能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学习和实践;著名学者杨绛先生说,现在年轻人的烦恼大多是因为读书太少,想得太多,也是督促人们多读书、读好书。
  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够改变人的容颜和气质,也能打开人的胸襟和格局,提高人的思想境界,促进人的整体素质提升。有一句话说得好,你的气质里,藏着你看过的书和走过的路。清代大文学家曹雪芹先生在其名篇《红楼梦》中描绘的那些栩栩如生的红楼女子,不仅有着清丽如水的面容,也有着自我独特的灵气和才气,如果我们仔细加以欣赏品读,就能从中感受到深邃的思想、精湛的艺术和永恒的魅力,增强对生活的深层次理解和热爱,成为精神世界的富有者。
  读书,会让生活锦上添花,处处充满阳光。三国时吴主孙权劝说大将吕蒙读书的故事家喻户晓。据《资治通鉴》记载: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吕蒙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只是一介武夫,后来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发奋读书,成为赫赫有名的将领。不仅如此,他读书采用“观其大略”法,抓住书中的大纲,吸收书中的精华,勇于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绝不像一些迂腐书生那样,只知道在书中寻行数墨。
  读书,会让人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增长见识,启迪智慧。古往今来,浩如烟海的书籍让人目不暇接,读一本好书其实就是和一位高尚的智者贤人对话交流,聆听一位名师的精彩讲解。我小时候看连环画《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脑海中爱恨情结油然而生;看故事书《火烧赤壁》,对东汉末年的政治军事斗争有了初步知晓;看小说《岳飞传》,对岳飞的精忠报国和大义凛然肃然起敬;看红色经典长篇小说《红岩》,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书籍的影响,就像在原始森林中自由畅快地呼吸新鲜空气一样,生活也变得充满阳光。
  著名学者、文学家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读书没有合宜的时间和地点。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当我们读到那些主人公具有美好品格的书籍,那些富有人文精神的书籍,便很容易在内心深处引起强烈震荡。比如读鲁迅先生的书,会被鲁迅先生那种“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子之心所深深打动;读大诗人李白的诗,会被李白那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铮铮傲骨和不屈气节所深刻影响;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会被主人公保尔那种在逆境中绝不向命运屈服的钢铁般的坚强意志所折服……所以,认真读书能够很好地祛除一个人内心的浮躁和浅陋,给人以慰藉和滋润,让一颗心在知识的海洋中渐渐明亮起来、丰盈起来、充实起来。
  读书也要“善读”,要坚持劳逸结合,选择那些积极健康、怡情养性的,有利于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的好书来读,比如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外国的《复活》《人间喜剧》《老人与海》等就值得深读。“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它向人们道出了读书是人生快乐之源的朴素道理。读书,让人开始脱离了低级趣味,变得真正高雅睿智起来;读书,使人类走出了蛮荒之地,进入一片无限广阔而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田野;读书,如同一叶扁舟,载着人从狭隘的地方满怀希望地驶向成功的智慧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