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鹏伟
6月13日18:28,南京市急救中心接到一通求救来电,电话接通后只能听到微弱的喘息声,但无法获取有效信息。危急关头,接线调度员立即查找来电定位,为病人的救治赢得了宝贵时间。(6月15日荔枝新闻)
此事被媒体以“南京120这波操作火了”为题广泛报道。虽说在有些城市的急救中心,这可能只是日常操作而已,然而,与几天前发生的“郑州120延误救治大学生”事件,还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与此前郑州发生的事件相比,前半部分神似:电话那头只能听到微弱喘息声,病患无法说清地址所在。不同的是,郑州120那名调度员极不专业——因为得不到明确地址就拒绝派出救护车,也未与任何方面联系协调,直到两小时后有人再次拨打120才派出救护车。相反,南京急救中心这位调度员,第一时间通过来电定位系统锁定了患者的大致范围,随后又在警方协助下,确定了具体位置,仅用时20多分钟便找到了求救患者。
调度员的专业性显然是原因之一。具体到郑州那名调度员,甚至缺乏起码的共情能力和人性温度。与之不同的是,很多调度员非常专业,不仅能够耐心地倾听和辨别病患的基本情况,而且会一边指导现场自救,一边根据情况联系警方,最大限度地发挥院前急救的作用。
除了人的原因,硬件是否完善也是重要因素。如果有来电定位系统,很可能郑州那名调度员也不至于死揪住地址不放。有媒体事后调查发现,在抽样的20多个城市中,超过一半未实现“120急救定位”。而专家表示,这在技术上毫无难度,关键在重视程度是否足够。既然有了前车之鉴,其他城市就当尽快弥补短板,一方面尽快建立定位系统,让急救中心可以实时掌握求救者的大概位置,及时派出车辆;另一方面要与警方建立联动机制,便于急救人员第一时间找到求救者。
一个城市的急救水平不仅关系到市民的生命健康,也标志着一个城市的文明发达程度与现代管理水平。站在更高的视角看,专业来自于自上而下对生命的敬畏:经费和人员投入是否足够?是否因收入待遇、职称晋升等原因制约了人员的积极性?相关制度和培训体系是否健全?毕竟这是一份责任重大的工作,时刻考验着调度员的责任心、反应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医学、地理甚至是方言方面的知识。所以,不仅要让定位功能成为120的标配,更要全方位加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确保每一位病患都能及时得到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