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很多小学乃至幼儿园中,“打卡”现象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写字打卡、阅读打卡、英语打卡、跳绳打卡、家务打卡……家长不及时在家长群“接龙”,老师还会专门提醒——“以下同学还没提交打卡:@某某妈妈@某某爸爸……”有家长反映“疲于应付打卡”,也有家长表示“打卡”后有了很好的收获。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学生参加劳动后,有了很好的成长。但“打卡”过频过杂,也会影响家长和学生的生活。(6月16日《广州日报》)
“打卡”式学习,是为了督促孩子,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比如,坚持读书打卡,给孩子开启了一扇新的兴趣之门;再比如,学校要小学生每天参加家务劳动并打卡,能帮助孩子提高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
但有家长反映,“打卡”不容易,每天“打卡”要一个半小时。为了拍照,还需要准备较好的手机、平板电脑,而且家庭环境要足够宽大、好看,家里的东西要整理得井井有条……生个孩子不容易,家长为孩子打卡学习忙得团团转。
学童“打卡”忙,是家长一“官”多职的表现。家长要当摄像和导演,按照老师的意图,将孩子的情况拍成照片或视频;家长要当教师和指挥,纠正孩子的读音,指导孩子的学习;家长要当材料员和安全员,对孩子的手工作业负责收集材料,提醒孩子注意安全;家长要当广播员和运动员,带领孩子一起锻炼,指导孩子正确的运动姿势;家长要负责给孩子讲故事,家长还要当监督员、辅导员、驾驶员、炊事员、营养专员……
幼儿园和小学安排学童“打卡”过频过杂,容易陷入教学是非争议中。老师与学童一起完成必要的娱乐和学习任务,是工作职责;教师给家长分配任务,统计任务完成情况,显然是将教学事务搬到家庭,在家长监督下完成,校方培养孩子的工作责任就转嫁给了家长。
有道是“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学童“打卡”忙,家庭的责任,与幼儿园、小学的责任混淆不清,有两大危害:一是易导致教学形式主义盛行,忽略教学是一项专业的工作,弱化学校的职责;二是教学任务家庭化、社会化,增加了社会压力与负担,也容易抑制孩子的个性特点和特殊需要,无法实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这将使专业教育不专业、家庭教育不家庭。理想的教育要防止如此不伦不类的病态。
学童“打卡”,是给家长布置的另一种作业,增加了家长负担。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教师通过家长群发号施令,对此不仅家长不高兴,教育部门也是明确反对的。我们不能因为学童“打卡”有一些好的方面,就放任“打卡”泛滥,放纵幼儿园和小学对家长提过多要求。幼儿园和小学要解散一些家长群,给家长减负、减压,教育部门应对有关文件精神的落实加强监督检查,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更优良的环境。
卞广春/文王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