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家有考生的父母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中国家庭情商首倡者、合肥市青少年心理研究会会长林林老师对家长提出了一些建议。
高考后,面临填报志愿的问题。林林老师提醒,参加过高考的孩子已经是成年人了,家长不要再越殂代疱,全盘为孩子拿主意。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为孩子搜集整理全面的信息供孩子参考,一定不要按照自己的想法替孩子做决定。
林林老师介绍,说到高考志愿填报,首先要说一说生涯规划和生涯教育。家庭中的生涯教育就像一面镜子,生涯越丰富,个体对自我的认知越清晰;生涯也是一个脚手架,驮着孩子建构丰富的自我,看到外面的世界。家长以自己的想法给孩子做决定,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一生的影响。林林老师曾经接触过这样一个案例:有个孩子高考成绩不错,自己也很喜欢设计专业。可是,孩子的父亲却认为金融行业有前途,就做主给孩子填报了金融专业。后来这个孩子上大学期间因为不喜欢这个专业,各种“作”,险些没能毕业。参加工作后,又因为职业倦怠患上了抑郁症。这个孩子对父亲在关键时候做的决定充满了憎恨,“这个孩子把父亲的电话都拉黑了。”
让林林老师感慨万千的是,一些家长在做决定的时候非常随意。“有一位家长,因为有个亲戚在某个城市,认为对孩子照顾方便,就随便在这个城市给孩子报了一所学校。”还有的家长不希望孩子走远,就给孩子填报了身边的学校。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职业规划,完全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林林老师表示,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现在的孩子早已跨越了温饱层次的需求,更加注重实现自身价值、被需求、被尊重,而一些家长的思维还停留在自己小时候的层次水平,因此为孩子做的决定也会非常不合时宜。
关于填报志愿,林林老师为家长提供了这样的建议:选择城市和学校可以从分数够不够、孩子爱不爱、社会上要不要三个维度综合考量,当三个维度可以契合到一个点时,那就是最优选项。“家长不妨多提供一些信息,不要冒然拍板做决定。”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赵明玉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文中高考生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