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
走近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大国巨舰从这里驶向深蓝
  亚丁湾某海域,海平面上波光粼粼,我海军第40批护航编队舰艇劈波斩浪,在深蓝航道上犁出壮美航迹;此时,黄海某海域,海军多艘国产新型驱逐舰乘风破浪,开展实战化训练。这一天,是2022年4月23日,中国海军节。互联网上,一艘艘战舰一改往日“低调”,纷纷登上各种短视频平台首页。细心网友发现,多艘海军舰艇的出生地,标注着同一个地方——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江南造船)。向海则兴,背海则衰;逐梦百年,为国铸剑。从近代工业先驱到现代化造船厂,从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到如今为中国人民海军驶向深蓝打造国之重器,江南造船每一步发展都见证着国家的兴衰荣辱。
  三代舰,三十年——
  “建造同类型导弹驱逐舰,我们和西方强国没有代差”
  这一幕,镌刻在每一名“江南人”的记忆深处——2018年4月12日,南海某海域,长鲸凌波,战舰蹈海,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上阅兵隆重举行。48艘战舰昂首列阵,万余名将士雄姿英发……
  千里之外,江南造船员工们齐聚礼堂观看直播,见证着历史性的一刻。“快看,习主席登上了长沙舰!”一声激动的呼喊声后,大家脸上露出喜悦笑容,纷纷鼓起掌来。
  长沙舰,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海军新型战舰。它诞生于江南造船的船坞里,如今列阵大海、威风凛凛。
  这次海上阅兵,许多战舰都出自江南造船。员工们紧盯着电视屏幕,激动地寻找一个个熟悉的“面孔”、牵挂的“身影”……
  人群中,一位年近古稀的长者摘下眼镜,揉了揉湿润的眼眶。他是江南造船首席专家、专项工程总监张国新。40多年前,伴随着改革开放号角,他走上舰船监造岗位,见证了一批批海军舰艇驶向深蓝。
  最深刻的感触,来自最浓烈的情感。张国新始终记得——上世纪80年代,他随团出国考察,站在国外先进的驱逐舰上东瞧瞧、西看看……那种感觉,深深刺痛了这位年轻人的心。那时,有关专家评论:“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海军装备的差距,至少有50年。”
  “如果可以的话,让我用自己人生的50年,去追赶军舰落后的50年!”张国新下定决心,要为祖国造出最先进的战舰。
  追赶,意味着付出。张国新舍弃了很多业余兴趣爱好,带领团队几乎天天“泡”在船台上开展试验攻关、研究制造工艺。
  时代,总是选择那些有准备的人。1986年,人民海军第一代现代化驱逐舰项目启动。上级遴选总建造师,年轻沉稳、能力过硬的张国新脱颖而出。
  这是一场硬仗。张国新说:“没有‘路线图’,也没有‘参考书’,我们只能靠着一腔热血,勇闯难关。”
  5年后,我国第一代现代化导弹驱逐舰112舰下水。又过去3年,112舰交付海军。有了国产驱逐舰,官兵们满怀信心,驾驶它完成了我海军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112舰也因此被誉为“中华第一舰”,载入中国海军武器装备发展史册。
  哈尔滨舰横渡太平洋,海口舰首赴亚丁湾,首艘052D型驱逐舰昆明舰入列……张国新亲自参与了三代六型舰的建造任务。最快的时候,他们5年交付了两代四舰。
  2017年6月28日,我国自主研制的055型万吨级驱逐舰首舰南昌舰下水。该舰先后突破了大型舰艇总体设计、信息集成、总装建造等一系列关键技术,装备了新型防空、反导、反舰、反潜武器,具有较强的信息感知、防空反导和对海打击能力,标志着我国驱逐舰已经跻身世界一流水平。
  那一天,一向稳重的张国新高声宣布:“建造同类型导弹驱逐舰,我们和西方强国没有代差。我们用30年,追平了50年的差距!”
  一句话,一生追求——
  “看到这些战舰,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
  亚丁湾某海域,浪花飞溅。“机枪拦阻射击!”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一连串火光从军舰机枪内喷射而出。此时,不远处,数艘海盗船对商船虎视眈眈,伺机袭扰。眼见中国海军严阵以待,海盗船仓皇逃走。
  2008年,我海军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首次护航任务。编队中,海口舰、武汉舰都出自江南造船。那时候,正是海盗最猖獗的时期,相关海域风声鹤唳。为了确保过往商船安全,编队军舰创下了连续航行124天不靠码头补给的纪录,军舰上的装备、设备连续使用依然保持着非常高的完好率。
  官兵们出色完成护航任务的底气,源于江南造船对战舰质量的极致追求。在军事发烧友看来,一艘军舰的价值,往往要用排水量多少吨来衡量。在江南造船员工们眼里,“吨”绝对不是他们最熟悉的计量单位。
  首席技师陈志农常用的计量单位是“丝”。一丝,只有0.01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1/6。陈志农负责舰船动力装置的安装,上万个零件要经过他的手,他的标准是每个零件的安装细节要做到“滴水不漏”——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垫片,也必须有3个点定位。
  对于焊接技师陈景毅来说,他的世界有时候很小:他是国内采用MIG焊接方式成功焊接5毫米厚度不锈钢管的第一人。他说:“焊接是一项‘精美绝妙的艺术’,必须在细微处见真章。”
  为了练好手感,陈景毅把砖头吊在手腕上,保持一个焊接姿势反复练习,同事们常常说“他像一座雕塑”。多年积累下来,他的手上伤痕累累,很难找到一块光滑的皮肤。
  2019年4月23日,庆祝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海上阅兵活动在青岛隆重举行。万众瞩目中,由国产055型万吨级驱逐舰首舰南昌舰领航的驱逐舰群,踏浪而来,气势如虹,这些战舰许多出自江南造船。
  那一天,陈景毅正在车间作业忙碌。下班后,他浏览相关新闻,在留言处写下这么一句话:“看到这些战舰,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经过大海大洋洗礼的它们,身姿更加矫健、气质更加非凡……”
  一段记忆,四代人青春——
  “一代代军工人的青春担当,涌动着创造辉煌的力量”
  长江一路奔腾,在黄浦江口温和下来,沉稳入海。
  上海长兴岛上,一座雕像巍然矗立——他是王荣瑸,潜艇工程师。鲜有人知道,中国人自主建造的新中国第一艘潜艇,也是从江南造船悄无声息地驶出。
  当年,王荣瑸带领团队先后进行了多次试航,为新中国潜艇部队的发展壮大立下了大功。然而,与其卓越成就不相匹配的是,网上关于王荣瑸的介绍少之又少。在江南造船,这样的现象其实很常见——员工们称之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从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江南造船所,到如今新型军舰密集下水,这里看似岁月无声,实则钢铁如流;看似波澜不惊,实则热血沸腾。
  73年,大约等于四代人的青春。如今,在江南造船的各个岗位上,出现了很多90后、00后面孔。每天清晨路过王荣瑸雕像时,他们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抬头凝望他手中的图纸卷——那图纸卷,像极了一个放大版的“接力棒”。
  正是这样一群年轻人,跟随老一辈军工人的足迹,做出了“隐姓埋名、为国造舰”的人生抉择。
  长着娃娃脸的90后小伙杨伟成,来到江南造船当了一名焊工。戴上焊罩,穿上焊工服,弧光闪烁中,他的眼睛曾被灼伤,胳膊上也烫出星星点点的疤痕。但他乐在其中,还给自己起了一个诗意的绰号——“蒙面焊将”。
  戴着AR眼镜,分析三维模型……90后工程师周泽麟的工作像是在玩一场电子游戏。置身虚拟世界,看着一艘艘雄伟壮观的钢铁巨舰,他总能想起电影《红海行动》里的一句经典台词——“勇者无畏,强者无敌。”
  年轻,意味着无限的可能性和更强的创造力。当越来越多新鲜血液融入团队,这座百年造船企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2016年,江南研究院揭牌成立,组建起多个前沿课题实验室。他们先后与多所国内知名高校和行业领先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把“江南制造”的招牌升级为“江南智造”。
  2020年,这里成功研制出行业内最先进的吊马智能制造单元,荣获“上海市产业青年创新大赛金奖”“中国船舶集团科技创新突出贡献奖”等多个奖项。令人钦佩的是,这支5G智能制造创新实验团队,平均年龄仅28岁。
  与他们共事,陈景毅常常笑称自己“老了”。但他始终与青年员工们共勉,“无论是白发皓首还是青葱年华,都要有一颗匠心”。
  第一次见面,这些文化程度高、知识面广的青年工匠谁也不买账,都想掂一掂“老师傅”的分量。陈景毅笑着将一根300毫米长管子架空,让大家以仰焊的姿势,不间断地从头焊到尾。一番操作后,青年工匠们纷纷败下阵来,都建议陈师傅“露一手”。陈景毅微微一笑,挥舞焊枪,犹如笔走龙蛇,一口气完成“演示”。大家看着宛若天成的平滑焊缝,顿时目瞪口呆,随后爆发出热烈掌声……
  陈景毅告诉大家,无论科技如何革新,军工人的“绝活”永远是立身之本。当年,他的师傅刘维新是第一代“江南焊王”。后来,自己的徒弟陈宜峰声名远扬,“徒弟的徒弟”杨伟成也成为当时江南造船最年轻的“全国技术能手”……
  从新中国第一艘潜艇,到第一代现代化导弹驱逐舰,再到国产055型万吨级驱逐舰,这里延续着一代代青年军工人强军报国的精神情怀;从王荣瑸、刘维新,到陈宜峰、杨伟成,这里历尽千帆,少年犹在。
  “一代代军工人的青春担当,涌动着创造辉煌的力量。”江南造船一位领导说,加快海军武器装备发展,需要一群意气风发的青年人,以前所未有的豪迈姿态,赶大潮、担大任、干大事。  据《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