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四川成都有网友爆料,包括她家商铺在内的一排商铺招牌被换成了拼音版,对生意产生一定影响。26日,事发地一名商户告诉极目新闻记者,附近商户只有7家是这种情况。辖区牛市口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则表示,相关部门正在现场处理此事,将会制作临时中文标牌进行更换。(6月27日极目新闻)
好好的门店招牌,却被有关部门一改再改。先是从汉字改为“汉字为主拼音为辅”,后因拼音不够醒目又改为“拼音为主汉字为辅”,在引发舆论关注后,再次用临时中文标牌替换。当然,如果商户要设计其他的标识标牌,“相关部门也会积极配合审批程序”。
正常使用的门店招牌为何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改来改去?据涉事商家称是为了迎接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或许,在当地管理部门看来,拼音与英文字母相似,改成拼音店招可以方便国外大学生运动员们辨识。殊不知,数易其版的拼音门店招牌里压根就没有便捷,有的只是满满的瞎折腾。
拼音与英文字母虽然“长相”类似,可压根就不是同一种语言,说英语的外国运动员还真不一定看得懂这些拼音店名。这些拼音版门店招牌,除了装装“国际化”的门面,起不到任何实质性的指引标识作用,相反还容易让这些街道、商户丢失本土和自身特色,说到底这何尝不是种文化不自信。
门店招牌一改再改,显然也是需要成本的,拆旧的换新的都需要钱,无论这钱是商户出还是当地管理部门承担,那都是种无端消耗与浪费。更要紧的是,这种汉字改拼音的做法对商户生意造成了负面影响,不伦不类、改来改去的拼音店招或许会让很多消费者摸不着头脑,这会让本就受疫情影响的商户雪上加霜。
在管理部门面前,商户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对于门店招牌他们很难做到“我的招牌我做主”,因而像拼音招牌改来改去这样折腾商户的“有权任性”才会层出不穷。要想杜绝此类行为,除了责令决策、执行部门自费恢复被乱改的门店招牌外,更需要追究相关人员乱作为的责任,唯有如此才有震慑作用,方能遏制有权任性的瞎折腾。夏熊飞/文沈海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