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夏守恒
长岗公园里,有一棵近200岁的皂角树,树干挺拔,饱经沧桑。春夏之季,虬枝新叶,蓊茸苍翠,亭亭如盖;飒飒秋风中,枝条婆娑,落叶纷纷,似乎在诉说着什么。
在皂角树的东南方向,相距约20米处,还有一口古井。井水离地面仅一米左右,提水时无需用辘轳。井壁由青砖砌成,长满了苔藓。一年到头,水量充足,不枯不竭,冬暖夏凉,甘洌清甜。
古井水,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都是附近居民的饮用水。特别是夏秋时节,农活繁忙,天气炎热,总有青壮年劳力,担水至田间地头,给忙活的人们解渴降温。
有一天,我们在黄大郢队参加义务劳动,就看见一个调皮的小伙子,端起一瓢水,冷不丁洒向人群,引起大伙一阵慌乱,接着,又是一片欢快的嬉笑声和谩骂声。瞬间,疲惫和炎热,消解了许多。
我们当地有个习俗,早过十五晚过年。元宵节凌晨,四五点钟,甚至更早,不论阴晴雨雪,都有人来挑“元宝水”。农历正月十五挑的水叫“元宝水”,为了讨个好兆头,寄托一年的美好愿望:丰衣足食,平安吉祥。
古井水,也是长岗中学师生的生活用水,直至2017年秋,学校搬迁新址。井边有个约一米深、两米见方的水泥槽,食堂师傅每年都会在槽里泡菜。用井水泡出来的菜,脆脆崩崩,酸咸适中,下饭可口,齿颊留香。
记得读初中时,每每午饭后,井边人头攒动,声音鼎沸,好不热闹。不少同学用绳索缚住玻璃瓶,汲水止渴。有时候,绳绞绳,难解难分;瓶碰瓶,稀里哗啦。起初,王责怪张,江埋怨姚。渐渐地,大家学会了用秩序和礼让解决纷争。
后来,我回到母校工作,耳闻目睹,每年暑假,井边最热闹非凡。洗衣浣被,刷锅净碗……整个上午,不得安静。
那时,老师们会在校园周边种点瓜果蔬菜。每到井边,你给我三五根葱,我送你一小把蒜,互通有无,情深意浓。有一天,马老师在洗菜,记得有韭菜、黄瓜等。我拿起韭菜,随手帮她洗了洗,老师问我洗干净没,我只敢说,洗了个头遍,因为马老师办事非常认真。后来,马老师一家迁居到上派镇,尽管相距不算远,我还是多年没见到她老人家了。
打井水也算是个技术活,小塑料桶或白铁皮桶,在桶底接近水面时,快速、向左(右)轻抖绳索,才能打满一桶水,火候和力度,都要精准;也可以桶底朝上,让桶快速地自由落体,“倒栽葱”入水。当然,最省事的方法,是在桶的一侧坠个重物件,比如一把弃用的挂钩锁,使桶失去平衡,自然下沉。
男老师自是劳动力,在井边洗涮,除了给家人提水外,还得做点义务劳动。男子汉,有的是力气,又重情重义。学校最东边,住着退休的李校长老两口,因为子女都不在身边,老师们有时也给他们挑挑水。可惜李校长已离世多年,没能看见家乡的沧桑巨变。
古井,不仅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还培育着大家的友情和亲情。
近年,长岗公园修建,古井现在是了无痕迹了。古井、皂角树都是保教寺僧人的遗存,保教寺也毁于动乱。我期盼着,某一天,古井和古寺都能重现于世。
“一花一木耐温存”,我似乎有点明白皂角树在诉说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