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妖魔化”高价雪糕不是理性做法
  □江德斌
  7月5日,一段网友用打火机点燃钟薛高雪糕疑似烧不化的视频再度引发关注。对此,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宣传处工作人员回应记者,已关注到此事,并告知相关业务处室。钟薛高客服热线工作人员表示,一般常温下3-5分钟融化,“烧不化的情况我们也是第一次听到”,已记录该问题,将有专员回应。值得一提的是,该新闻还登上了新浪微博热搜第一。(7月6日每日经济新闻)
  近段时间以来,网络上对高价雪糕的不满声音越来越大。起初只是部分网友针对价格的调侃,将高价雪糕戏称为“雪糕刺客”,自嘲口袋被掏空了,但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逐渐扭曲异化,变成对高价雪糕和生产厂商的讽刺、指责,甚至开始有“妖魔化”的迹象。有网友用某品牌的高价雪糕做实验,宣称“在31℃室温下放置近1小时后没有完全融化”“打火机烧不化”等,引起了网友对高价雪糕的恐慌心理,进而怀疑其质量有问题。
  其实,冷饮不易融化的现象在前几年就被关注过。营养与食品安全硕士、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专家成员阮光锋当时就指出,“添加剂越多,越难融化”的说法不准确。另据上海网络辟谣平台消息,多名食品工业从业者均表示这是正常现象,“冰淇淋的成分比较复杂,除了牛奶、水分之外,还包括乳化剂、增稠剂、稳定剂等,它们会使冰淇淋融化后的液体比较黏稠。”
  由此可见,部分网友缺乏食品专业知识,又缺乏科学素养,只是凭着直观感觉,用烤雪糕、晒雪糕或者加热雪糕的方法,来评断雪糕品质的好坏,并非严谨的科学实验流程,其结论自然缺乏可信度。但是,此类“土实验”迎合了网友的趣味,并通过短视频迅速传播到全网,进而引发舆论风波,并在网络上公开扒皮、批斗,实非理性做法。
  “妖魔化”雪糕会诱发消费者的信任危机,导致相关产品遭到市场冷遇,令品牌形象和企业利益受损,甚至会摧毁一个产品、一个企业。这种事已有前车之鉴。早在2012年,有网友通过“实验”爆料称,将“营养快线”倒入瓷盘,风干后会变成一种胶状物质,调侃说都能做避孕套了,由此造成舆论热议,许多消费者拒买营养快线。多年后,宗庆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因这个谣言,导致营养快线损失125亿元。
  市场的归市场,科学的归科学。雪糕已经实现了消费分层,价格高低各有所需,高价雪糕是否物有所值,由消费者自己抉择,至于产品质量是否合格,则需要监管部门来判定。部分消费者追捧廉价雪糕、踩踏高价雪糕的做法,乃是情绪上的表达,可以理解。但是,以不靠谱的“土实验”去恶意抹黑就不合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