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
让我省居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得上专家、看得好病——
紧密型城市医联体试点今年全覆盖
  2012年,我省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222283张、执业(助理)医师数92009人、注册护士数95042人;十年后,床位数411023张、执业(助理)医师数172670人、注册护士数200980人……数字的变化,代表了我省人均卫生资源拥有量持续增加,也见证了我省医疗卫生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已建124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
  我省不断深化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建设内涵。在城市,以三级公立综合医院为龙头,带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五包十统一”的路径建设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城市医联体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检验检查结果互认,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得上专家、看得好病。记者从省卫健委了解到,目前我省12个市已建立34个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全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急诊量达到1870万人次,较上一年度增加11%。年底,紧密型城市医联体试点将在全省16市实现全覆盖。
  在县域,我省按照县乡一体化、乡村一体化原则,落实“两包三单六贯通”政策,积极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全省59个县(市)已建立124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现县域全覆盖。县域内就诊(住院)率达到84%,较上一年度提升4个百分点。同时,我省在天长、濉溪、蒙城等8个县(市)积极探索县域医共体医防融合试点,建立医防融合体制机制,创新慢病一体化服务模式。合肥、安庆、铜陵、亳州等地采用一体化慢病管理的二型糖尿病患者占比达到25%。
  76%的乡镇卫生院能做手术
  县域是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主阵地,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是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我省依托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从2020年开始,开展市、县级医院“千医下乡”,每年安排1000名医务人员到乡镇卫生院工作,为乡镇卫生院开展“造血式帮扶”,使其增强并能够持续开展相关技术服务。
  截至2021年11月底,我省市县医院资源下沉1525人次,开展带教查房43351次,外科手术12520次,乡镇卫生院培训41499人次。能开展手术的乡镇卫生院达76%,具备50种以上疾病诊疗能力的乡镇卫生院达86%。全省108所中心卫生院达到二级综合医院水平,常住人口8万人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全部达到二级医院水平。100%乡镇卫生院和96%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机制
  我省全面推进“患者不动医生动”服务模式,创新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把适宜病种诊疗放到基层,鼓励上级医院医生到下级医院执业,密切医患联系,关爱患者身心,保障患者权益,建立沟通顺畅、互相信任的医患共同体,积极推广“少跑一次路、一本明白账”等典型经验做法,不断优化医疗服务流程,为患者提供各项便捷服务。
  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我省不断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机制,让大医院全科医生加入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建立以全科医生为主体,以城乡居民为中心,全科与专科联动、团队协调配合、医防有机融合的工作机制。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合理引导病人流向、病种流向和医保基金流向,城乡居民患病后第一时间问诊家庭医生。形成家庭医生居民健康和医保基金安全“双守门人”制度。基本形成契约赋权、相互信任、医防融合、基金安全、协同高效的家庭医生制度,切实提升居民健康素养,降低高危人群发病风险,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引进沪苏浙优质医疗资源
  我省着力补齐医疗卫生资源短板,提质扩容优质医疗资源,统筹布局省内优质医疗资源,积极引进沪、苏、浙优质医疗资源,积极推进全省医联体和专科联盟建设。结合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部署,积极引进优质医疗资源,建立与先进地区医疗合作、协作关系,提升我省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引导省内医疗机构采取合作办院、设立分院、组建医联体等形式与沪苏浙地区医院开展合作。
  截至目前,我省与沪苏浙地区医院联合办院3个、设立分院6个,成立省级专科联盟96个、长三角中医专科联盟3个,组建医联体280个,引进363个专家团队;全省9家三级中医院分别与沪苏浙15家医院、专家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展医教研协同、师承培养等交流合作,支持中医医院引进省外专家开设12个“长三角名中医工作室”,有效强化辐射带动作用。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叶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