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2版
发布日期:
武汉大学确诊一例霍乱病例
密接3人均已集中隔离;专家表示,预防霍乱应“把好入口关”
  7月11日,武汉市武昌区卫健局发布通报,武汉大学确诊1例霍乱病例,目前患者经有效诊治,病情已得到控制,症状已消失。“10日学校工学部部分超市和零食店关了门,不知道是否与此事有关。”11日下午,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联系到了一名武汉大学的在校学生,他表示学校当天正在对7月3日~7月8日出现过呕吐、腹泻症状的人员进行摸排。
  通告:武汉大学出现一例霍乱病例
  7月11日,武汉市武昌区卫健局发布了《关于武汉大学一例霍乱病例处置情况的通报》。通报称,月9日晚,武昌区疾控中心接医院报告,武汉大学出现一例感染性腹泻病例,以呕吐腹泻为主,伴低热,血清学凝集试验为O139阳性。经省市区三级疾控中心复核,该病例的血清学凝集试验为O139阳性,诊断为霍乱,毒力基因阴性。患者经有效诊治,病情已得到控制,症状已消失。该局已组织专业机构对相关人员进行采样检测和跟踪管理,对相关场所进行临时封控管理和消毒处置,目前未发现其他新增病例。
  霍乱是因摄入的食物或水受到霍乱弧菌污染而引起的一种急性腹泻性传染病,病发高峰期在夏季,可有效预防和治疗。该局已指导武汉大学做好广大师生夏季肠道传染病防控的健康宣传教育工作,并提请学校加强校园环境管理。
  学生:学校正在摸排呕吐、腹泻人员
  7月11日下午,记者联系了一名武汉大学的在校学生。“10日听说了可能有同学得了霍乱的事,工学部有的超市和零食店关门了,不知道是不是和霍乱病例有关。”该同学表示,7月11日下午他又收到了一则通知:接研工部紧急通知,根据校医院要求,为切实加强夏季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保障师生健康,对7月3日~7月8日出现过呕吐、腹泻症状的人员进行摸排。有情况的同学请于7月11日16:00前务必告知。
  记者注意到,7月10日16:17“武汉大学学生工作部”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则“关于加强夏季肠道传染病预防的温馨提示”。具体内容为:夏季是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如出现腹泻、呕吐等胃肠道症状,请立即到工学部校医院门诊进行预检分诊、信息登记,工作人员指导及时到中南医院发热门诊就诊。要注意饮食安全,把好病从口入关,做好肠道传染病的预防:饭前、便后和加工食物前要用流动的水和肥皂/洗手液洗手。喝开水,不喝生水,不使用不洁的水漱口、刷牙、洗食具、洗水果、洗蔬菜和其他食品。不吃生的食物,食品在吃前要煮熟、煮透。尽量少食用易带致病菌的食物,如螺蛳、贝壳、螃蟹等水海产品;剩饭菜要放在冰箱储存,不要吃未在冰箱储存或储存时间较长的食物,隔夜食物吃前一定要彻底加热,没条件储存、加热的请勿食用。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净,先用清水浸泡,然后使用流水多次冲洗;一些带叶、带根的蔬菜,要特别注意根部的清洗。尽量不要在路边摊或卫生条件差的餐馆进餐,在外就餐少吃凉拌菜和肉类烧烤食物。尽量减少与腹泻病人的接触,特别是不要共用餐具。
  动态:确定密接3人,均已集中隔离
  7月11日,武汉市武昌区卫健局就武汉大学一例霍乱病例处置情况进行通报。武昌区卫健局介绍,经核查,确诊霍乱病例为武汉大学研究生,住工学部八舍,有胃肠炎既往病史。7月8日5时左右出现发热、呕吐、腹泻,7月8日10时前往武汉大学医院就诊,因其腹泻3次以上转诊至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目前该生已按相关要求转诊至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隔离治疗。
  7月9日,确定该生密接3人(同住室友2人、同餐人员1人),已转至学校隔离点集中隔离。7月9日晚至10日凌晨,完成工学部八舍254名学生、3名宿管、15家商户的采样工作,相关区域临时封控,相关人员按要求进行隔离,并服用预防性药物。组织专门力量,全面做好对封控人员的生活保障、心理帮扶等工作。对工学部八舍公共区域、宿舍、卫生间、排污管道,该生所在的实验室楼栋等封控后已开展环境采样和终末消毒。
  针对该生7月8日在武汉大学医院接触的医护人员、检验人员进行采样,开展霍乱弧菌检测,对相关环境开展检测和终末消毒。排查7月1日-10日以来就诊的19例腹泻病例情况,按要求采样并开展霍乱弧菌检测。
  针对该生7月5日以来校内就餐、购买食物和饮品的食堂、餐馆、小卖部等6个点位,进行环境采样和终末消杀,相关人员进行服用预防性药物、居家观察等处置。
  目前,武汉大学各方面秩序良好,工作正常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