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戏画闲言】别让“旧衣回收”游离于监管之外
  每到搬家、换季等时节,不少居民家中就会淘汰一批不穿的旧衣服。于是,旧衣线下回收站点和线上回收平台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旧衣能再利用自然是件好事。可人们也不禁会问:旧衣回收后到底去了哪里?那些宣称慈善、捐赠的回收真能把旧衣送到需要的人手上吗?(7月12日《法治日报》)
  目前,摆放在小区内的旧衣回收箱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慈善组织设立,箱体显著位置印有组织名称、募捐资格证书、联系方式等;另一种是个人或企业设立,以商业方式进行垃圾分类、有偿回收旧衣物。媒体调查发现,不少印有“慈善”“捐赠”字样的旧衣回收箱,未必就是慈善组织设立的。记者拨打这些箱体上留下的联系电话,9个电话中有2个关机、3个空号、3个一直无人接听,唯一一个打通的表示“不清楚什么旧衣回收”。
  其实,旧衣回收箱乱象并不是新问题。之前就有媒体曝光,有“私人贩子”在相关购物平台定制印有“慈善”字样的回收箱,放在小区收集衣物后二次售卖并从中获利。有知情人士透露,这种生意只需第一年投入二十万购买回收箱,每年就能轻松盈利五六十万,可谓“一本万利”。
  不能让旧衣回收箱成为不法分子牟利的工具,不能任由这种透支公众爱心、伤害慈善事业的乱象持续下去。对此,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统一的管理规范和回收流程。比如,明确爱心衣物捐赠项目的责任主体,明确相关部门、单位的监管责任;规范官方授权方式与认证渠道,回收详细去向在相关App和网站及时公布,让爱心回收更加公开透明。
  同时,亟须采取强有力措施对“旧衣回收”乱象进行治理。正如专家表示,这种仿冒行为应当由被仿冒的民政部门进行干预或者将线索转交有关执法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和治安管理部门也应当予以监管打击,构成犯罪的,司法机关应当介入严惩。慈善组织和公众也应增强法治意识,如发现仿冒、回收旧衣去向不明等行为,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只有多方给力,才能重塑公众对旧衣回收箱的信任,让爱心善行更好地传递。付彪/文王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