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实施更多有温度的举措,落实更多暖民心的行动,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今年5月以来,亳州市谯城区迅速组织开展了“老有所学”暖民心行动,把便民服务送到了基层群众的心坎里。
“现在一有时间我们就来听听琴书,一边听一边还能学呢!”日前,在谯城区五马镇桥口村,60岁的支桂荣一边欣赏琴书表演,一边跟着比划手势和腔调,边听边唱,开心不已。而现场有20多位观众都和他一样,一边享受这场文化大餐,一边有模有样地学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满头银发的老人。这场活动就是当天老年课堂的教学内容。
在村里开设老年课堂就是谯城区老有所学的内容之一。除了给基层老年群体送上文化大餐以外,谯城区还根据群众需求,为村民量身定制了各类兴趣服务。
负责“老有所学”工作的谯城区委组织部老干部工作室负责人刘涛介绍,为了给老人的生活多增添一些色彩,让老年群体的幸福感、获得感得到不断增强,谯城区按照全省统一安排,组织开展了“老有所学”暖民心行动,通过为老人提供学习和健身娱乐服务,让老人的晚年生活更舒心。“想学啥、咋样学,这些老师都会问我们,学习农技知识时,村里邀请的种植大户还把我们带到大棚里现场教学,这样的服务送到了俺们家门口,还免费,真是贴心!”十八里镇小怀村村民李玉宝说。
为了让“老有所学”真正起到暖民心的作用,谯城区采取灵活机动的方式进行授课,根据各个村的不同群众需求设置课程内容,时间也根据群众的时间来定。“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老人来说,他们倾向于书法、绘画、舞蹈等艺术;对于生活在农村的老人来说,他们的兴趣点则在农技知识、剪纸、养生保健上。”刘涛说,当地根据老人的兴趣点,广泛了解群众的时间和兴趣爱好,借助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老年培训平台,每周为老年群体送上了2-3项课程。
目前,当地依托区老年大学、区文化馆等设置了4所区级老年大学分校;依托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文化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等设置了24所乡镇(街道)老年学校、201个村(社区)老年课堂,参与学习活动的老年学员达4000多人,覆盖区域已超七成。7月底前,这项暖民心服务的触角将进一步延伸,实现所有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全覆盖。
要把这项群众有需求的惠民行动干好,师资力量的注入是关键。谯城区委书记周霄介绍,“我们已动员全区377名优秀教师、50名医务工作者、75名文艺工作者和科普工作者,建立了一支符合老年学校办学需求、相对稳定、以兼职为主的高素质志愿师资队伍,建立了‘老有所学’师资库,这些资源统筹到各乡镇(街道),群众参与的热情非常高,对师资的评价也都很好。”
另据了解,谯城区一些乡镇或街道还结合自身实际,自行聘请辖区内老党员、老干部、乡贤能人、协会组织、文艺爱好者等到本级老年培训平台任教。初步统计,现在到各级老年培训平台任教的教师已达600多人。
刘景侠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