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慎毅
7月12日,“上海交大新生入学可互选室友”的消息着实在网络上又火了一把,短短数小时时间,阅读量已经达到2504.5万,不少人纷纷表示“建议全国普及”“下辈子考交大”。(7月12日《齐鲁晚报》)
事实上,互选室友并非新鲜事,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就已推行多年。从学院的调查看,有81.4%的学生选择了以“性格”为主要标准。超过半数的学生表示想要和学霸做室友。排名第三的是生活习惯。另外,作息时间、地域和颜值,也是学生考虑比较多的因素。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对135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其中70.5%的受访学生曾为寝室矛盾而感到烦恼,67.6%的受访学生曾想调换寝室。导致寝室矛盾的主因是:生活习惯不同、室友间缺乏沟通、性格不合。从这个导向出发,“互选室友”有其合理的因素,比如有人睡觉打呼噜、说话声音特别高亢,这是很难改的,具有这些特点的学生在一个宿舍或许更合适。但是,像性格、学习环境、作息时间这些因素,则是可以改变的。十八九岁的青年本身还具有不少可塑性,互选室友之后的相处中一样可能遇到问题。
互选室友更要各调心态。互选室友固然尊重了新生们的个人习惯和兴趣爱好,少了些“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苦恼,多了些“志趣相投”的惊喜。但另一方面,这种过早的“选择”和“过滤”,很有可能“画地为牢”,让新生缺少了跟不同人交流的机会。据楚天都市报此前报道,某大学的学生刘婷(化名)选了同省学生当室友,但她后来对当初的选择并不太满意,“也许跟同省市的人比较好相处,但交际圈会狭窄一些。”她建议新生选择室友时不必太挑剔,“做好自己、宽以待人,无论和什么人当室友,问题都不大。”
各自调整心态,以民主协商的方式,共同寻找最大公约数,或许对寝室生活更重要。毕竟,学生毕业后,在公共场所,人家并不会因为你的性格和习惯给予格外照顾。在职场上,同事、上司也不可能过分迁就你。大学生活其实就是社会赛场的助跑段,学会相互尊重、包容、沟通,则是进入社会前的有益历练,让自己毕业后面对社会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多一份坦然和从容。也许这时候会发现,学校里遇见的每个人,都曾给了自己不一样的体验和收获,“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会商量”让自己更有收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