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死了”有时并非一句玩笑话。近日,全国多地出现中暑患者确诊“热射病”,且已有死亡病例。记者昨日从省城多家医院了解到,7月份以来中暑事件逐渐增多,有患者确诊热射病正在ICU接受治疗。合肥市急救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小暑以来,120接到的中暑呼救显著增多,7月11日高达29例,为入夏以来的最高值。
突发合肥两男子相继确诊热射病住进ICU
7月10日上午,59岁的刘浩(化名)突然倒在豆腐坊里。身边人发现时,他已经陷入昏迷状态。
“那天气温比较高,据患者家人描述,豆腐坊里比较潮湿、闷热,患者被120送到医院时体温达到40度,伴有抽搐和大便失禁,属于典型的重症中暑,我们称之为‘热射病’。”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刘俊说。
据介绍,由于患者出现了多脏器功能损害、凝血系统紊乱,急诊科紧急处理后将其转入ICU,然后进行了插管、脏器支持等治疗。目前,患者病情逐步好转,预计这两天将转入普通病房。
无独有偶。7月11日,一位60岁的绿化养护工人也因中暑而昏迷,被120送入省二院急诊科,经检查后被诊断为热射病,目前正在ICU接受治疗。
“我们每年都会接诊一些热射病患者,如果及时送医基本都能治好。”刘俊告诉记者,他曾接诊过病情比较严重的热射病患者,入院后短时间内因多脏器功能衰竭并伴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不幸死亡。
数据120近日平均每天接到22例中暑呼救
记者从合肥市急救中心了解到,受高温天气影响,7月7日(小暑)以来,120接到的中暑呼救显著增多。7月10日以来,合肥120平均每天接到中暑呼救22例,其中11日中暑呼救更是高达29例,为今年入夏以来的最高值。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中暑高发期,最近两天中暑的患者明显增多,我们医院接诊的中暑患者达到20例,其中18例为轻症患者,对症治疗后就回家了,例重症患者正在医院住院治疗。”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张旗说。这两名患者均为男性,在户外高温作业后出现头晕、呕吐、乏力、大汗等症状,被120送往医院。据介绍,该院几乎每年夏季都会接诊热射病患者,今年暂未有相关病例。
张旗表示,中暑是指人体在高温环境下,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导致机体散热功能障碍引起的一种热损伤的疾病,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与心血管功能障碍,严重的可造成脑损伤或肾衰竭,是一种可能导致死亡的急症。需要注意的是,户外工作者是中暑的高发人群。
□新闻链接
热射病可致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中暑有哪些早期表现?和热射病有什么区别?
张旗表示,中暑早期表现为口渴、乏力、多汗、头晕目眩等症状,有时伴有胸闷、恶心、呕吐、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如果未能及时进行干预,患者可能会出现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大汗淋漓、血压降低、心率增快等症状。严重者将发展成重症中暑,患者会出现痉挛、四肢抽搐、轻度昏迷,甚至高热、休克等症状,此时若不及时治疗干预,患者将出现生命危险。
“热射病是最为严重的重症中暑,分为劳力型热射病和非劳力型热射病。”张旗说。
据介绍,劳力型热射病是指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作业引起的体液流失、体内环境的紊乱。非劳力型热射病又称经典型热射病,它是身体热应急机制的紊乱,患者常有基础疾病,多为年老体弱者,身体的中心体温升高得比较快,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或者循环功能障碍。患者往往出现高热、无汗、意识模糊等症状,体温会升高至40度以上,进而导致中枢神经系统障碍、心率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甚至死亡。
□温馨提示
发现有人中暑,正确施救很关键
在持续高温天气下,市民如何预防中暑?
“烈日炎炎,市民可以备一些藿香正气水、十滴水、人丹、清凉油等防暑药品,中午应尽量休息。”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左爽建议,市民可喝一些冷盐开水或盐汽水补充水分,但切不可在暴晒后,猛喝大量冰水或冰冻饮料解暑,这种急剧降温的方式不但不能补充丢失的水分,反而可能诱发中暑。
左爽表示,发现周围有人中暑时,应迅速将患者抬到通风、阴凉的地方,使其平卧并解开衣扣,松开或脱去衣服。给患者头部敷上冷毛巾,用酒精或冷水进行全身擦拭,然后用扇或电扇吹风,加速散热。对意识清醒的病人或经过降温清醒的病人,可用绿豆汤、淡盐水等予以解暑。当病人出现血压降低、阵发性痉挛、晕厥或神志模糊等重症时应立即让其平卧,把中暑者从高温环境中转移并迅速送往医院进行救治。运送途中尽可能用冰袋敷于病人额头、枕后、胸口,以保护大脑、心肺等。本组稿件由朱沛炎汪薇夏鹏程殷佳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叶晓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