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街谈巷议】抑制“组团速成博士”要系统优化约束
  日前,邵阳学院斥巨资引进菲律宾博士一事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月24日晚,湖南省教育厅针对此事发出通告,已责成邵阳学院纠正不当做法,并对相关责任人给予免职处理。无独有偶,继邵阳学院之后,邢台学院也被曝出疑似存在批量引进“速成博士”的情况。据了解,今年2月邢台学院公布了一份2021年公开选聘拟聘人员名单,共13人,均为韩国高校博士,有网友根据名单发现,这批博士此前或为邢台学院在职教师。(7月25日《济南时报》)教师。(7月25日《济南时报》)
  在一些国家,留学成为生意,“速成博士”的产业链,更是供需两旺。此次涉事被曝光的一家菲律宾大学、一家韩国大学,就算不是“野鸡大学”,大致也是“不入流”乃至是“末流”的大学。远程上课、弹性学制、快进快出,写个毕业论文就可拿学位,这不是“学历批发工厂”是什么?此类大学,毫无学术信誉可言,其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公信力,自然存疑。
  毋庸讳言,博士学位专任教师的比例,在针对高校办学成果的评价体系中,占有极高的权重。这一指标,甚至直接关系到一校升级更名、申请成为硕博学位授予单位的成败。当然了,任何可以量化的“影响因子”,大致都是可以投机取巧的。于是乎,某些高校就想到了让在职教师组团刷成“博士”——国内操作太过扎眼,那么便去国外“暗度陈仓”。
  一些高校集体组织教师“速成博士”,除了急功近利的心态,同样有着复杂的“市场化”和体制化原因。一方面,大学之间近年来同样掀起“抢人大战”,青年博士炙手可热、行情一路看涨,很多地方院校确实是“卷不起”“抢不动”了;另一方面,高校的教师编制基本是定编定岗,“一个萝卜一个坑”,原有教师不腾位置很难大批量引进高学历的新教师。
  种种因素叠加作用下,一部分高校组织教师组团“速成博士”的事就发生了,这很像是一个合成谬误。从根本上说,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案,还是要有系统化的约束与激励机制,比如优化资源分配逻辑,回归“教学水平”“办学成果”为本位的评价体系;而短期来看,也不乏一些应急方案,比如说建立完善的学历与学力核查机制,梳理“读博学校”白名单制度,以此尽可能把“野路子”的文凭批发工厂堵在门外。然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