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陈思呈看武侠小说,书中人物最快乐的时分,往往不是逍遥游荡的时分,而是学艺之时。
比如郭靖向洪七公学艺,每一天“天方微明,郭靖便起身到松林去练那一招亢龙有悔”“虽悟性不高,但只要学到一点一滴,就日夜穷钻苦练,一个月之间武功前后已判若两人。”
那种争分夺秒、每一天都有所进步、最后判若两人的感觉,大概,我猜,便似这一具肉身的可能性不断地增加,便似一个人视力不断变好,听觉不断增强,房间的窗户被打开,举脚便能到达远处的感觉吧。
几年前读到一本书叫《当呼吸化为空气》,作者患了绝症之后写的,也许因为作者身处这样的极端情况,所以他对生活的选择更让人印象深刻。
很多患了绝症的人选择在家里休养,这名作者是一个神经外科医生,他决定继续工作,走上手术台。他的工作很辛苦这毫无疑问,但这还不够意外,更意外的是他还决定生孩子。生孩子这个选择意味着什么?我想意味着他的心态上,不再是一个将死之人,而是一个继续绽放生命,把人生活出充分的力量的人。
他这样写道:“多年前我就发现,达尔文和尼采有一个观点是一致的:生物体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奋斗求生。没有奋斗的人生,就像一幅画里身上没有条纹的老虎。多年来与死亡并肩而行的经历,让我更深刻地懂得,最轻易的死亡有时候并非最好的结局。我们就此事进行了长谈,我们决定要孩子。我们要继续活着,而不是等死。”
对生命的珍惜,并不是把生命供起来,做“养怡之福”,让生命成为“画里没有条纹的老虎”。失去条纹的老虎,就是失去了紧张感的老虎,更像一只猫。适当的紧张感才能增加幸福。
不免想到孩子的教育问题,有时会舍不得孩子吃苦,作为父母的我们,设定了孩子本能不愿意吃苦,只愿意躺平,这个设定不知不觉地塑造了孩子。有时候我大胆地猜想,孩子未必不能理解,勤奋与快乐之间那更加深刻的唇齿相依的关系。
有一次,家里来了一个儿子的同学,在背诵老师布置的王维的诗: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黄金”一句常规解是炼丹术中一种仙药的名字,但两个孩子却有自己的看法,有一个认为,黄金在这里指的是人生的成果成就,白发苍苍的时候,觉得事业无成,所以悲双鬓。
有一个认为,黄金一句与白发联系起来,指“点石成金”不可能,白发变不了黑发,石头也变不成黄金,没有什么可以贪图方便的事。
讲完这些大道理的他们,可能还是继续玩游戏,打怪兽。倘若如此,那是因为他们的知行还无法具备操作性地统一起来,奋斗没有成为生活里可以操作的一种习惯。所以,即使他们能明白“黄金不可成”的悲哀,能领悟“点石成金”的不可能,但具体到生活中,还是不知道如何积跬步以至千里地去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