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
发布日期:
赋能科技力量,看“最强大脑”如何武装“智慧工地”
  劳务实名制管理、“刷脸”进出建筑工地、AI视频实时监
  控……这一系列充满科技含量的工地管理措施已经被成熟运用到阜阳碧桂园璞悦天成项目,该项目通过运用“智慧工地”数字化管理模式,实现工地信息化、智能化管控。有了“最强大脑”的加持,今天的工地一改往日的尘土飞扬,现代化的管理设施、有序的施工现场,让人眼前一亮。
  “智慧工地”让建筑施工现场变“聪明”
  近年来,安徽全省各在建工地以创新应用为核心,大力推动城乡建设领域“降能耗、减排放”,同时也借助智能建造平台、试点应用各项智慧工地管理举措,全力推动建筑工业化与智能建造协同发展,目前已出现的众多智慧工地相关的信息系统,并已在实际过程中得到应用。
  笔者在璞悦天成项目施工现场看到,大门处的人脸识别系统会对所有进出场的工友进行人脸智慧识别,进一步细化对人员的管理。同时,项目施工现场遍布的智能监控设备,不仅仅能更系统、全面地管理施工质量和工程进度,更是能预防工地现场的各种突发情况。一旦有工友突发疾病、施工现场突发火灾隐患、工地外人翻墙入侵等,都逃不过“智慧工地”的“法眼”。配合AI智能算法技术加持,“智慧工地”可以自动侦测14种安全隐患场景,实时发出警报,大大增强了工地的安全屏障。碧桂园项目现场的工程师告诉我们:“我们通过打造‘智慧工地’,不仅提升了管理能效,更重要的是让工地变得更安全。”
  “智慧建造”加持“黑科技”加速驱动变革
  在璞悦天成项目工地现场,笔者还结识了一位“新工友”——由碧桂园旗下的博智林公司独立研发的建筑机器人。
  据了解,该项目首批引入了地坪研磨机器人、智能随动布料机、测量机器人等3款建造机器人。地坪研磨机器人这位新“工友”效率极高,能够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其作业精度按照国家规范质量验收标准可达95%以上。
  项目后期还将引入混凝土施工类、混凝土修整类、室内装饰装修类、外墙施工类等多款机器人,可以极大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达到绿色、环保、优质的综合效果。
  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中,“智能制造”作为“热词”被多次提及。工信部公布的《“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到2025年,中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普及数字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转型。在“双碳”的时代背景下,随着国家政策引导、市场需求急剧增长、技术投入加大,建造机器人的应用正在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新赛道。
  “智慧”与“绿色”共生 开辟全新发展模式
  在“智慧建造”领域,除了提升生产效率,构筑安全屏障外,其为生态、绿色与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收益也是相当可观。
  笔者也了解到,为转变城乡建设发展方式,推动建筑施工全面绿色转型,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制定《2022年安徽省住建系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方案指出,全省要积极引导建筑施工企业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建筑施工绿色转型,建造方式向绿色化转变,实现建筑工地节能、减碳、降废、降噪、污水零排放。推动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方案要求各地以创建“智慧工地”为契机推动扬尘防治数字化管理。在安徽皖北的多个城市,以碧桂园为代表的开发企业已经在智慧工地中融入了绿色施工设备,实现了对车辆进出通道口、施工作业面、基坑等施工现场重点部位和区域场所实现远程高清视频监控。
  有关专家认为,智慧工地弥补了传统监管方法的不足和延迟,变被动监管为主动作为,给工程建设罩上了一张安全网,切实保障了施工人员的安全与利益,提供了绿色环保的生产方式,大幅度提升了现场安全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