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是高耸的峭壁,用镐头凿出一排洞,把脚放进去作为支撑,手用力往上够……眼看着一株不常见的蕨类植物终于被采到了,站在下面保护的同伴也发出了一阵欢呼。郭锦川是安徽中医药大学第四届大学生中药资源科学考察队的一员,在过去的十几天里,他和老师、同学们辗转在大别山区多地,探寻药用植被分布,完成一场特殊的暑期实践。他们计划身体力行去弘扬中医药的历史文化,也期待扎根大地练本领,探讨药用植物种植经济在乡村振兴事业中的作用。
跋山涉水已采集近两千份标本
7月28日一早,郭锦川和同伴抵达了潜山市黄柏镇,在给附近的村民赠送防疫药品之后,接下来的一天他们就会在附近开展药用植物的科考。大别山区有着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也是革命老区,在过去的两周内,他们已经辗转宿松、太湖、望江、潜山多地,采集了近两千份标本,数量还在不断更新。
“我们每到一个地方,老师就会带大家探路,采集标本、药材。”在中药学专业即将读大三的他,每天都能够实地接触药用植物,这让郭锦川感到十分兴奋。
采样地地况复杂,山川河流悬崖峭壁,郭锦川和同伴们义无反顾往荆棘中去闯,往河流中去蹚。宿松县趾凤乡白崖寨,这是他们科考的重要一站。白崖寨位于大别山南麓,距今已有700年历史。峰陡崖峭,生态自然,小气候明显,药材资源丰富。但湿滑的台面、陡峭的斜坡、飞舞的蚊虫,让科考的旅途异常艰难。队员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凭借自身的专业技能与坚定意志一一克服。
赤楠、紫芝、华泽兰、紫金牛、石韦……郭锦川告诉记者,接二连三收获药用植物,让队员们信心满满,干劲十足。“很多药用植物成片出现,老师们也感到很高兴,就像在深山中寻宝一般。”
亲身参与中药资源考察与保护
通过科考实践活动,了解、整理和挖掘不同地域的中药资源和文化内涵,也是此次为期15天的科考目标之一。队员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探寻药用植被分布、确定植株、编号采集、现场压制,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扣。他们白天在山间、在林中完成标本的采集工作,晚上还要及时对标本进行换纸、翻压和烘干,常常工作到深夜。
罗汉宕村位于宿松县陈汉乡西北部,与明朝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的家乡湖北蕲春毗邻,此地群山绵延,野生中草药极其丰富。小茴香、半夏、刘寄奴、丹参、透骨草……郭锦川说,老师在科考过程中耐心为队员们讲解药用植物的辨识要点、药用功效、分布情况等相关知识,大家都收获很多。
科考期间队员们也经历了山中的风雨。山雨欲来,可以听到雨点打到远处树叶发出的沙沙声,可以看到风吹动山间云雾翻滚的场景。队员们在实践中深入了解了当地药用植物,并深切地体会到科学工作者不畏艰难的精神。
“科考的意义在于培养对中药资源的兴趣,我之前从来没想过自己可以加入其中,并收获满满。”郭锦川告诉记者,主动参与中药资源考察与保护,也是他们这些中药专业学生的一次难忘历练。他们计划身体力行去弘扬中医药的历史文化,也期待扎根大地练本领,探讨药用植物种植经济在乡村振兴事业中的作用。
聂欣悦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陈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