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南一名网友发帖称,老师给全班同学发了一支“点阵笔”,笔头旁边的摄像头能捕捉特殊纸张的笔记,将笔记实时传导。学生什么时候写,写了什么,老师都会收到通知,而暑假作业必须用这个“笔”来写。这名网友的帖子被广泛传播,引起了大众对“智能纸笔”的讨论。(8月1日《成都商报》)
据了解,国内多地中小学有学生使用上文提到的“智能纸笔”。按照生产厂家的宣传内容,“智能纸笔”可提高课堂练习效率。确实,“智能纸笔”通过信息适时传导,可以让老师在课堂中实时了解学生测验的正确率、做题时长、知识结构掌握程度,进而为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建议,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效果。
然而,智能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智能纸笔”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成为“监控”学生的工具。学生什么时候写、写了什么,老师很快就能知道。这对学生而言,仿佛时刻处于老师“监控”之下。长此以往,学生所要承担的压力可想而知。
其实,“智能纸笔”更需要教育智慧来应对。首先,应体现在教育观念和认识上。不管智能信息化发展到什么程度,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不能忽视,教育的原则、底线和规律不能改变。智能信息化技术仅仅是辅助教育的手段和工具,不能成为教育的主色主调。因此,面对“智能纸笔”,应该自始至终将其作为一种落实教育目标、凸显教育思想、提升教育质量的辅助工具和手段载体。其次,要科学界定“智能纸笔”的使用原则、方法和监管要求。也就是为“智能纸笔”的使用定下规矩和底线。比如,明确学生信息保护、权益保护的底线,不能无节制使用“智能纸笔”,更不能让“智能纸笔”加重学生和家长负担。
许朝军/文陶小莫/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