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刊发了中共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的文章《谱写新时代人口工作新篇章》。文章指出,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调查显示,育龄妇女生育意愿继续走低。经济负担重、子女无人照料和女性对职业发展的担忧等因素已成为制约生育的主要障碍。人口负增长下“少子老龄化”将成为常态,“十四五”期间总人口将进入负增长阶段。
谈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口工作取得的成效,文章提到,人口发展态势得到改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0至14岁少儿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2010年的16.60%提高到2020年的17.95%。出生人口中二孩及以上占比由政策调整前的35%左右提高到近年来的55%以上。出生人口性别比从2010年的118降至2020年的111左右,逐步趋于正常水平。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由2010年的74.83岁提高到2020年的77.93岁。
文章指出,新时代我国人口发展面临着深刻而复杂的形势变化,人口负增长下“少子老龄化”将成为常态。一是随着长期累积的人口负增长势能进一步释放,总人口增速明显放缓,“十四五”期间将进入负增长阶段。二是生育水平持续走低,近年来总和生育率降到1.3以下,低生育率成为影响我国人口均衡发展的最主要风险。三是老龄化程度加深,预计2035年前后进入人口重度老龄化阶段(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30%)。四是家庭小型化,2020年平均家庭户规模降至2.62人,较2010年减少了0.48人,养老和抚幼功能弱化。五是区域不平衡,一些生态脆弱、资源匮乏地区人口与发展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文章指出,当前工作的着力点是完善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调查显示,育龄妇女生育意愿继续走低,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数为1.64个,低于2017年的1.76个和2019年的1.73个,作为生育主体的“90后”、“00后”仅为1.54个和1.48个。经济负担重、子女无人照料和女性对职业发展的担忧等因素已成为制约生育的主要障碍。
文章表示,人口工作关系到每个人每个家庭,当前,我国配套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尚不完善,与人口发展形势、与人民群众热切期盼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亟待加快建立健全。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紧紧抓住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生育养育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尊重基层实践,借鉴国际经验,从我国国情出发,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认真加以研究解决,不断补短板强弱项,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打好政策“组合拳”,在生育支持和家庭发展方面持续用力,促进生育政策与相关经济社会政策同向发力,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税收、社保等政策适当向生育子女的家庭倾斜,积极构建生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和生育友好的政策支持体系,切实减轻家庭生育养育负担,激发生育潜能。促进政策有序衔接,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切实维护之前实行计划生育家庭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全方位帮扶保障制度,让响应党和政府号召的群众不吃亏,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温暖。据《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