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9版
发布日期:
多地已实现核酸检测结果互认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近日发布通知,要求进一步推动新冠核酸检测结果全国互认,切实便利群众出行。如何进一步推进核酸检测结果互认,各地都在做哪些努力?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根据各地通报统计发现,截至7月31日,已有多地新增了可以查询外省市核酸检测结果的新功能。
  7月30日凌晨,北京健康宝进行了更新,新增了一个可以导入外地核酸检测结果的入口。在上海,“随申码”已实现了“长三角地区核酸结果互认”,在江苏、浙江、安徽做核酸检测,结果也能随时同步至上海“随申码”。上海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虽然“随申码”尚未同步全国数据,但持有外省市72小时内的核酸检测结果或者24小时内的核酸采样记录都可以在上海通行。“乘坐飞机或高铁来(上海)的话,最好做一个核酸检测,如果可以看到核酸检测采样的记录,是可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为了避免出入受限,最好下车之后直接就近到采样点做核酸检测。”
  广东的“粤康码”可以识别临近湖南省的核酸检测证明,辽宁省的“辽事通”、吉林省“吉祥码”则可以随时切换省内核酸检测数据库和全国数据库。
  记者从安徽六安了解到,当地各社区街道疫情防控工作人员接到的执行标准均是承认外地的核酸检测证明。“核酸检测证明是到医疗机构做的,我们这边都承认的。”一名街道工作人员说。在六安西高速下道口,疫情防控人员对过往车辆进行扫码核查,对于从中高风险区域回来的持有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的车辆和人员并没有强制要求重新进行核酸检测。“如果是中高风险区的必须持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电子或纸质都行。”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经梳理发现,全国多地都在探索核酸检测互认。目前的核酸互认可大致分为三类:城市内部医院之间的核酸互认、区域城市群间的核酸互认、以北京为代表的“点对面”核酸互认。
  不过,仍有部分省市的健康码尚未更新,各地核酸结果互认还在推进中。浙江省社科院智库首席专家杨建华告诉记者,全国核酸检测结果互认推广,就是要在疫情防控的同时减少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这需要各地不打折扣,加快落实。
  推动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全国互认,这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简言之,一是有利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二是有利于居民出行。
  综合央广、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报道
  □背景资料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近日发布通知要求,要重视核酸检测结果全国互认的重要性,不同渠道展示的核酸检测结果具有同等效力。群众通过国务院客户端、国家政务平台、各省份健康码,核酸检测机构或App查询到的核酸检测结果及群众持有的纸质核酸检测结果,凡在有效时间内具有同等效力,各地在查验时都应当予以认可。严禁以本地健康码未能查询为由,拒绝通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