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戏画闲言】孩子沉迷短视频,各方需担起责任
  今年暑假,家住天津市河东区的马女士遇到一件烦心事:“孩子作业不写,天天在家刷短视频,怎么说也不听。”记者近日在调查采访中发现,虽然现在许多网游都纳入了防沉迷系统,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被压缩、限制,但这并没有让孩子不再沉迷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短视频成了很多孩子的暑期“新选择”。(8月4日《法治日报》)
  贪玩、好奇是未成年人的天性。面对形形色色的海量短视频,未成年人爱不释手一点也不奇怪。其实不仅是未成年人,很多成年人也难以抗拒短视频的诱惑。
  短视频的优势在于时长“短”,另外趣味性高、草根性强,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但同时,一些短视频为了获得更多流量、吸引更多用户,内容上偏向暴力、低俗、软色情。未成年人缺乏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很容易沉迷于那些“三观不正”的短视频,从而影响身心健康。另外,还有一些短视频存在诱导充值打赏问题,让不少自控力差的未成年人冲动消费,严重的还影响了家庭正常生活。
  短视频没有“原罪”,但是内容不健康甚至违法违规的短视频危害极大。2021年12月15日,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了《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2021),对开展短视频服务的网络平台以及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的标准加以明确。《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共21类100条,明确规定网络短视频不得出现渲染暴力血腥、展示淫秽色情、使用粗俗语言、宣扬封建迷信等内容。在禁止出现的21类内容中,“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内容”被专门列为1类。现实中,有部分短视频平台、主播、创作者见利忘义、利欲熏心,导致一些不健康、负能量的短视频被炮制出来、传播开来,让很多未成年人沉迷其中、深受其害。
  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各方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网络平台要承担主体责任,既要通过技术升级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防沉迷系统,也要建立完善的内容审核机制,精准识别欺骗、色情、侵权等内容,并对相关账号采取封号禁言等措施,让低质、违法短视频无生存空间。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加大处罚力度,对制作、传播低质、违法短视频的相关责任人、责任单位进行严厉打击。此外,家长、学校也要担起责任,家长要控制孩子使用手机,学校要做好教育引导。
  总之,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全社会要共织“一张网”,给他们撑起“保护伞”。
  谢庆富/文王少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