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
发布日期:
带领乡亲们多种粮、种好粮
  月亮还悬在半空,天尚未透亮,晨风掠过田野,送来一阵清凉。明晃晃的车灯由远及近:清晨5点,太和县张槐村种粮大户徐淙祥骑着电动车下地了。“这段时间旱得很,庄稼又是最需要水和肥的时候,一天不下地看看,我心都提着。”老徐说。虽说今年小麦的好收成给老徐一家的好日子托了底,但这位老把式对新一茬庄稼的牵挂丝毫未减。
  夏粮早已归仓,新一茬庄稼是老徐心头的“宝贝”。“今年夏种,我在试验田里种了16个新品种玉米,还有100亩地在试验套种大豆和玉米。”顺着老徐手指的方向,只见远处抽穗的玉米和开花的大豆交错排列着。“良种配良法,才有好收成。大豆能固氮养地,地更有劲儿,还能少用化肥。玉米不减产,多收一茬豆,收入肯定错不了。”老徐说。
  50多年前,高中毕业的徐淙祥卷起铺盖回了村。他心里寻思:不能像老一辈一样任由庄稼种在地、收在天,自己读了不少书,不信就干不出个名堂来。从此,徐淙祥手上经常捧着农业科技书,还四处向农技专家拜师学艺。只要在田间地头搜罗到新品种,他就像宝贝一样种到自己家的地里。
  就这样,徐淙祥硬是从一个“门外汉”成了乡农技站站长,还被破格晋升为高级农艺师,成了当地响当当的种粮能手。“找上门来学技术的人多着呢,带着乡亲们多种粮、种好粮,别提成就感有多大了。”老徐说。现在,徐淙祥正张罗着参与筹办阜阳市种粮大户协会,搭建线上、线下平台,让农业技术传得更广。
  在徐淙祥的农业实验室里,“阜航麦1号”的种子被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老徐满脸得意:“这可是坐着神舟十号飞船上过天的好种子。”有了好种子,老徐把自己也“种”到了农田里,每天不是在农田里观察侍弄庄稼,就是奔波在路上。“靠着好种子,今年夏收,一亩地打了1600多斤粮,又创了新纪录。”
  “在我的试验田里,像‘阜航麦1号’这样的小麦新品种种过20多个。”老徐一边比划一边说,“不是吹牛,我抓一把小麦,就大致知道是什么品种,到麦田里转一圈就能估摸出产量。”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