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8月10日头版头条报道 8月初,千岛湖流域发现大量桃花水母。这一消息经媒体报道后,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要知道,桃花水母是比恐龙还要古老的“活化石”。它是生物界的“水质鉴定器”——只在无污染的水域中出现。它的出现说明:千岛湖流域的生态环境优良。而这,也是颁给十年多来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一枚“勋章”。
2012年,在财政部和原环保部指导下,皖浙两省在新安江启动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流域生态补偿,简单说,就是“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
新安江发源于安徽省黄山市,流入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享受安徽从上游带来的良好生态环境资源的浙江,补偿安徽因维护生态环境而损失的经济利益。不过,这样的补偿,是有前提条件的——年度水质必须达到考核标准,否则,安徽要对浙江进行补偿。这是一场需要统筹左右岸、上下游、陆上水上、地表地下、河流海洋、水生态水资源、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的攻坚战,没有退路。据统计,为了强化工业点源污染防治,黄山近年来关停淘汰污染企业170多家,整体搬迁工业企业90多家,优化升级项目510多个。
十年来,跨省生态补偿机制试点进行了三轮,皖浙携手,新安江流域总体水质常年保持优良,稳定达到河流地表水Ⅱ类标准,部分指标达到Ⅰ类标准。与此同步,千岛湖湖体水质总体为优,保持Ⅰ-Ⅱ类。每年,新安江向千岛湖输送近70亿立方米的干净水,安徽也由此获得57亿元的补偿资金。
在对流域生态进行整治的过程中,两省不仅联合编制规划、联合监测水质、联合打捞垃圾、联合应急执法、联合多边交流,真正实现人、财、物合作共保,探索出了一条跨省协作之路,更为重要的是,两省还在积极探索建立生态补偿与产业结构优化协同发展的长效化机制。
目前,两省正在探索共同打造新安江流域绿色产业合作示范区,在新安江流域设立了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绿色发展基金。“也就是说,不单纯是资金补偿的‘输血’,而且还要通过产业合作,形成一种‘造血’机制,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探索。”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水生态环境司司长张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