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8月15日整版报道古老的传统村落需要在现代社会中重新焕发生机。为此,建筑学家、民俗学家、艺术学家、人类学家们纷纷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在这颗“活化石”上不断试验,试图找出一种内外兼修的方法,以解决传统村落保护难题。有自认为成功的经验,也有羞于言语的失败案例。而这一次,是四川姑娘刘琳扎根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龙潭乡万涧村,成为传统村落新村民,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故事。
刘琳是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派到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龙潭乡万涧村的一名驻村规划师。什么是驻村规划师?时光回溯到2017年,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省内开展传统村落保护试点工作,实施以传统建筑保护利用为切入点,以多元协作方式推进乡村振兴项目,助力乡村建设项目实现“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驻村规划师就是被派到当地的第三方技术顾问,其目的是推动项目进行。
万涧村是2019年被列入第五批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内建筑形态体现了聚族而居、祠宅合一、内雕外素、呈中轴布局的大体量皖西南大屋独有特征,如散布于溪谷两侧的杨家老屋、杨家花屋、芮家老屋等。村落中依旧保留着唱黄梅戏、舞狮子、戏花灯等传统文化形态,存有潜山市唯一保存完好的古戏楼。
刘琳刚到万涧村时,看到的是撂荒的土地,长过膝盖的荒草和因为长年失修快要倒塌的老屋。在刘琳看来,唤醒万涧村,不管是保护村落还是发展产业,单方面的输血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让村民参与其中并受益,建立一个合作社将保护和发展结合起来。
2018年至今,合作社已经吸纳100余户村民以房屋、土地、现金等入股,筹集资金50余万元,整合47户村民,逾5000平方米的闲置老屋,系统改造成社区公共空间、儿童图书馆、老年活动中心和集地方美食、文化体验、精品住宿于一体的旅游服务中心。整合废耕土地达村耕地面积1/3,复垦种植金丝皇菊、黄豆、萝卜等。
“驻村规划师不仅有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的任务,还会更加关注人,毕竟村民才是村落的主人,有人情味儿的村才是真正活起来了。”刘琳认为她在万涧村做的第二件事就是把人聚起来。
2020年9月,“涧行者”乡村服务发展中心成立了,村妇女主任杨积霞和杨积丽、严小五等十几名万涧村妇女成为第一批“涧行者”,负责对接资源、组织培训、推进改造项目,并提供面向老人、儿童的志愿服务。“我并没有去干预中心的发展和成长,也没有强制‘涧行者’筹备多少次活动。”在刘琳看来,她更像是大学社团的指导老师,会在“涧行者”遇到困难时给予建议。
2022年4月25日,黄梅戏兴趣小组正式成立,“涧行者”秘书长杨媛珍悬着的心终于能够落地。与其他兴趣小组不同,从提出想法到小组成立、组织活动,这些环节里再也没有刘琳的身影。
刘琳认为,驻村规划师最后的工作是悄悄退出村落。那时,村里的人会自觉接过规划的指挥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