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旅游博主在网络上发视频称,自己在重庆武隆天坑游玩时,选择了坐轿子(当地叫滑竿)上山,遭遇网暴。有网友指责:“大家都生而为人,你凭什么花钱践踏他的尊严。”(8月22日光明网)
雇人抬轿子上下山在不少景区都很常见,尤其是山高路陡的景区更可谓“标配”。轿子业务之所以能在众多景区长期存在,显然是符合市场规律的。一方面,年长或体力不佳的游客,有借助轿子上下山的需求;另一方面,景区通过提供此类服务能改善游客体验,而从业者(轿夫)也能借此赚取相应收入。正常的市场供需对接,在一些网友眼中怎就成了“花钱践踏他的尊严”?
对坐轿子的年轻人进行谴责、网暴,看似在替轿夫们争取尊严,殊不知这是砸人饭碗的帮倒忙。且不说职业本无高低贵贱之分,轿夫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一点也不丢人,就说部分网友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指责坐轿子的年轻人所产生的压力,目前已经传导至轿夫身上。迫于舆论压力,年轻人可以不坐轿子,这对他们而言没有太多实质性影响,但失去顾客的轿夫们面临的却是生意冷清甚至“下岗失业”。
轿夫们的收入的确不高,可在轿夫看来,从事这一职业显然是在他们有限选择中性价比最高的,不然他们自会“另谋高就”。部分网友不接地气的“善意”,可能会把轿夫们赶往性价比更低的职业。就像曾有网友在网上建议,“天气太热,少点外卖,让外卖小哥多在空调房呆呆”,可如果大家都不点外卖,那外卖小哥就将集体失业,连吃饭都可能成问题,谁还有心思呆在空调房里?网络舆论的威力不可小觑,在网上看似无关痛痒的发言,却可能在现实世界掀起一场风暴,看似正义的“声讨”,砸掉的或许恰恰是声讨者维护对象的饭碗,这岂非好心办坏事?
在这场因为雇轿子上山引发的争议中,与其关注坐轿者是不是花钱在践踏轿夫们的尊严,不如把更多焦点放在轿夫正当权益的维护和保障上,如意外险是否都购买到位了,炎热天气下景区是否安排了相应的防暑措施,以及轿夫年纪大了从一线退下来后如何维持生计等。这显然比坐在空调房里,发一通不接地气的谴责要有意义,也才是真正在为轿夫们的尊严考量。夏熊飞/文王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