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夏天,异常燥热。太阳毫无保留地将它的光和热遍洒大地,蔚蓝的天空,一丝云彩都没有。窗外的蝉,原本高亢的鸣唱,带着嘶哑,听上去明显跑调了。
八月上旬的一天,爸爸的朋友及家人从外地过来,趁着周末悠闲,约着去爬齐云山。山高风大,绿树如荫,肯定凉快。登封古桥横跨率水,安安静静地候着我,扶着饱经沧桑的桥栏杆,俯视河水清澈如镜。岸边的青葱树木,临河而居,对镜梳妆。水面平静,泛起淡淡波纹,阳光洒在河面上,微风过处,碎成了粼粼波光。眺望远处,座座古朴的徽派民居,青山绵延不绝,排列成一条绿色的彩带,赏心悦目。
攀行一小段路,便到了齐云山脚。几座房子零星点缀在林间,路边开满野花,还有色彩绚烂的蝴蝶在空中飞舞。花朵清新淡雅的香气,陶醉其中的蝴蝶,成为了游人眼中的美丽风景。拾级而上,行走了一段路,山间的景色便大为不同。郁郁葱葱的树林,是我们头顶上的绿色“遮阳伞”。大片的阳光被切割成一束又一束,从林木的缝隙中投射进来,在山间的石板路上形成金色的圆形投影,明亮与光影交错之美感,让我不禁想起朱自清笔下“那光与影的和谐,恰似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城市无风,在山间却时有清风拂过。山林是天然氧吧和空调,置身于其间,暑气顿解,倾听着树木、昆虫乃至山风的轻轻耳语,仿佛是大自然的儿女演奏着欢快的迎宾曲。景色幽深,走上一座凉亭,坐观绿海,颇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之感。
齐云山巍峨屹立在此,不知有多少个世纪。它闻名遐迩,自古以来游人如织。据传当年乾隆下江南,来过这儿,龙颜大悦呢!山间风景如画,想是不少古代隐逸之士也会选择以此为居吧!那巨大的“寿”字,那高高在上的“天开神秀”,是古代先贤在这里留下的心迹。时光流逝,青山不老。
站在葫芦石门前,一阵山风扑入胸怀。这山上的景色,这风带来的惬意,我很自然地心底涌出四个字“心旷神怡”。山在脚下,那就好好攀爬。一路上欢声笑语,时间悄然流过了很多。我们满载喜悦的心情,很快到达了山顶。在观景台放眼望去,远方的群山波澜起伏,与蓝天中起伏的朵朵白云相映成趣;徽派的村庄星罗棋布,如巨大的盆景。方块状的整齐农田,似在唤起人们对传统耕织生活的回忆;山脚下我们刚刚经过的美丽河流将一大片绿色区域分成两块,它滋养着两岸,为村落的兴旺发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倘在古代,这一幕定是可以入画的。
此时有云海或晚霞,宛如给这一身碧绿的装束点缀了朦胧的白纱或红黄相间的绫罗,这就是引人入胜的画景了。山顶上的月华街道,就是村庄,给这秀美的自然风光增添了一点儿人间烟火气,构成一幅美妙的天上街市图。
下山时,我发现背包里装的旅行用品已经用得差不多了,但背包并未因此变得空空如也。为什么呢?因为它装载了这一整天所见的美丽景色,以及满心的喜悦——这一切都是大自然的馈赠。
我更发现,虽然爬山爬得腿酸,却没有出多少汗。爬一趟齐云山,以为是一身大汗的,原来是来纳凉的!在这炎炎夏日,爬个齐云,纳个凉,有着绿水青山相伴,真是不错。
黄山市屯溪一中高一创新班李优阳
指导教师:潘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