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喜欢看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我毫不夸张地说:“因为他有好多篇文章都是写吃的!”哈哈,这无疑就暴露了我“吃货”本性了。那也好,就让我先来分享一点汪老的“美食”吧!
《豆腐》一文中,“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嫩香椿头,芽叶未舒,颜色紫赤,嗅之香气扑鼻,入开水稍烫,梗叶转为碧绿,捞出,揉以细盐,候冷,切为碎末,与豆腐同拌(豆腐以南豆腐最佳)下香油数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之前,我还从未见过这种做法。而在我的家乡,常见的是香椿头炒鸡蛋。那细嫩的香椿头有股独特的清香,翻炒时,被土鸡蛋的汁液所吸收,味儿十足。品尝时,先是香椿味包裹着舌尖,紧跟着鸡蛋味弥漫整个口腔。是的,两种吃法皆为家常菜,均有日子的烟火味。
美食家的汪曾祺,文风平易近人,文字朴素散淡,为文亦为“家常”。正是这些“家常”的美文,让多少人放下思想包袱,怀想自己的家乡,不知不觉地进入独属于自己的那份甜蜜的回忆中……
不久前,我刷到了一则有趣的视频。视频中的博主正在日本留学,每每梦见自己的故乡时,第二天总会去一家中国人开的餐店,吃上一碗羊肉泡馍和一个肉夹馍(博主是陕西人)。吃着吃着,就想象自己正在老家吃饭,于是想家的感情也就慢慢地消解了。我想,这大概就是故乡特色的食物带给游子丝丝的慰藉吧!
美食是一种文化,一种境界,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其实,很多时候,美食就是一把开启故乡记忆的钥匙。
现在的我,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背井离乡”,但已体会到了别离“故乡”的滋味,因为我是一名寄宿的高中生。记得妈妈第一次来学校送饭时,我品尝到了有着“妈妈”味道的板栗红烧鸡。那一刻,我百感交集,有见到亲人的激动,有吃到美食的开心,还有不能回家的难过……我的眼睛噙满幸福的泪水。那天,我静静地坐在校园的石凳上,咀嚼着满口生津的红烧鸡,就像阅读汪曾祺先生有关故乡美食的散文,让我找到了亲人和故乡的归属感。
品读《故乡的食物》,我念念不忘的就是那咸鸭蛋了。高邮的咸鸭蛋闻名遐迩。我家也曾多次买过,都爱吃这种咸鸭蛋。家人也会像《随园食单》上说的,“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如此切法,基本上是配上白粥一起食用的。儿时,弟弟和我却通常会偷偷把妈妈自制的咸蛋黄挖出来,先吃掉,蛋白总是被我们左右谦让……这样的小满足竟成了我们童年快乐的记忆了。
于我而言,美食既是补充能量的最佳方法,也是让每个平淡的日子变得有滋有味。因为味道不同,做法不同,也间接说明做菜的人不一样。当然,这也同样意味着地点不同,记忆亦是不一样的。正因为美食味道的不同,反倒是勾起了人们不同的情感,复苏了对故乡记忆的认知和回味。
“人间种种清香,好想尝尝。”家常菜,家常味道,无不诉说着故乡的味道。
合肥一中肥东分校高三(5)班夏星宇
指导老师:王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