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者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打通课内课外学习通道,以图导学的创新模式,落实《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理念。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创造性地积累,智能化地梳理,建立自己的创意语言资料库,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受语言文字之美,感悟其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并能学以致用,达到“知诗会读,善思妙用”的效果。
以图知思路。古诗字词精炼,画面饱满,内涵深远,教者可梳理文本特点,扣紧关键词,画思维导图,晓诗人书写脉络,感情感流淌。例如,教授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时,以“醉”字生发,景美、人美,情美,此处“醉”绝非酒醉,而是被此景此人此情所陶醉。诗中的一个“醉”字了得,前后勾联,一图呈现,思路清晰,情感一泻而下。既利于学生能朗朗上口,又能帮助他们感受到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辛弃疾多么渴望百姓能过着这样安定和谐的生活。
以图明经历。由于人的经历,生活的年代,离我们遥远,要感受他的诗篇,确实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搭建资源平台,以时间轴,地点和主要事件构建三维式呈现诗人的一生。例如在教学《赠汪伦》时,我们可以利用“三维地图看世界”媒体平台,对纪录片《李白》进行编辑,三分钟让学生得知李白的一生坎坷历程。当知晓在753年至754年,他来安徽游历宣城、九华山、黄山,并在桃花潭写下《赠汪伦》时,学生很兴奋,这拉近学生彼此的心理距离,形成情感共振。同时,诗篇与诗篇,诗篇与人生相联系,构建了时空网络,加深了学生对诗人,诗篇及所要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以图悟情感。教师中古诗文教学中,积极利用智慧课堂,画情景图,图图相较,进行思辨性学习与表达实践。如,在教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三衢道中》,教者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通读顺诗文,并绘制美景图。有学生勾勒出“梅子黄时日日晴”的画面,进行了创意表达,感受诗人清新明快,流畅自然的诗风。诗人快乐愉悦的心情涌上心头。教者随即出示黄梅雨景图,引起质疑,学生通过平板对资源包进行搜集梳理,发现赵师秀也写过黄梅时节的诗篇——《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激发学生再往前走一步,探究出梅子成熟大多是“梅雨”,偶尔也会出现“空梅”。恰恰,赵师秀利用“梅雨”表达出雨夜客未至的失意和落寞。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关联学生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搭上信息技术快车,帮助学生积累诗篇,领会诗意,沉浸诗境,沐浴传统文化,滋润学生健康成长。合肥市琥珀名城小学薛训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