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
十年扬皖所长,一体化彰显高质量
从长三角“旁听生”到“插班生”再到“正式生”
  8月25日下午,“安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举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场,介绍我省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进展和成效。十年来,安徽从长三角的“旁听生”变成“插班生”再到“正式生”,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坚持扬皖所长,促进长三角创新共建实现新突破,协调共进形成新格局,绿色共保取得新进展,开放共赢迈出新步伐,民生共享有了新提升。
  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安徽充分发挥创新活跃强劲优势,携手沪苏浙共同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在重大创新平台的建设上,与沪苏浙共同推动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推进中科院合肥研究院与沪苏浙相关单位加强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等大科学装置关键零部件联合研制。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推动合肥、上海张江“两心”同创。
  与此同时,实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高水平打造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五大研究院,布局建设12个大科学装置,构建世界一流大科学装置集群,谋划建设“科大硅谷”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12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0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750.2亿元,增长25.6%,发明专利授权量1.29万件,增长12.6%,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5.9万件,增长23.3%。
  GDP占长三角比重提升至16.21%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是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十年间,安徽充分发挥产业特色鲜明优势,与沪苏浙共同推动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
  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服务业锻长补短全面推进,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均居长三角第1位。聚焦十大新兴产业推进“双招双引”,上半年沪苏浙在皖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3058个,实际到位资金5243.8亿元、增长23.1%,占全省比重57.4%、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
  安徽还与沪苏浙打造产业合作载体,提质升级皖北集聚区“6+2+N”产业承接平台,牵头壮大G60科创走廊5个产业联盟和6个示范园区,首批18个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
  据介绍,今年上半年,安徽经济总量占长三角比重达到16.21%,分别比2018年和2020年同期提高2个和0.36个百分点。
  齐抓大保护共建绿色美丽长三角
  共建绿色美丽长三角,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十年来,安徽充分发挥生态资源良好优势,聚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夯实绿色发展本底。
  数据显示,去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为34.9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84.6%,地表水总体水质优良比例83.5%,劣Ⅴ类断面比例为零,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超90%。
  安徽还携手沪苏浙,坚持共抓大保护,共同筑牢区域生态屏障。2021年,长江流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提高到92.7%,干流水质稳定在Ⅱ类,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持续推进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新安江黄山段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水质优良比例始终保持100%,每年向浙江送去70亿立方米好水。
  特别是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水生生物资源恢复趋好,长江刀鲚资源密度显著上升,安庆段江豚种群数量由2015年130头左右上升到2021年200头左右,巢湖已成为东方白鹳的稳定越冬点。
  百姓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给安徽的科创、产业、生态、开放等带来一系列重大利好,同时也让老百姓生活更加便利,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近年来,沪苏浙皖从医疗服务均质发展、公共卫生一体化、中医药创新、健康科技创新、健康信息互联互通、综合执法监督联动协调等六个方面整体推进一体化发展,搭建医疗资源共享平台。职工医保异地门诊费用直接结算通道全面开通,身份证、驾驶证等37类高频电子证照互认通用,138个应用场景实现“一网通办”。
  下一步,我省将继续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坚持与沪苏浙精准对接、等高对接、全域对接,更主动靠上去,更积极融进去,让“一体化”的合力越来越强、“高质量”的成色越来越足。
  张云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吴碧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