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刘政屏
《合肥风雅往事》是我的“品读合肥”系列丛书的第三本,和前两本书《合肥这座城》《漫步合肥街巷》一样,《合肥风雅往事》依然围绕着合肥这座城市,只不过它的着重点是写一些与合肥地域文化有关的事情,还有一些文化人的故事,从清末到现在,时间跨度一百多年。
几年前开始整理和写作家族文献资料和记忆,让我有机会接触到一些久远的人和事,在《秋毫露滴明光珠》编写完成后,渐渐地,我的关注点就从家族中出来了,与我们家族有过交往和联系的文化名家,他们的经历和故事,引发我的兴趣。通过不断地探寻和研究,很多星星点点的东西连成了线,进而连成比较密集的一片,于是就有了一篇篇相关的文章。而且这种点与线的发散和扩大还在继续,让我渐渐沉入其中。我想,未来的日子,应该还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
《合肥风雅往事》第一部分是清末、民国时期的合肥文人轶事,尽管有些人去世的时间要晚一些,但他们的主要事迹和成就还是在早期。因为有家族记忆的支撑,一些人物可以说是自然而然地就出现了,如同一个越来越亮的射灯,让更多处于灰暗中的人和事渐渐清晰明亮起来,这真是一个神奇的过程。
从南洋劝业会书法最高奖章得主刘访渠说起,他为其师沈石翁所编的《沈石翁临稧叙书谱合册》,他与吴昌硕、缪荃孙、李审言等当时国内一流文化名人的交往等,既是一个人的故事,也是合肥这座城市的文化及文化交流的故事。张子开先生、张琴襄先生等,都是合肥名震一时的文化大家;沈曾迈先生、江伯瑟先生等,都是名声在外的儒雅之人,他们的人生充满传奇,也让人唏嘘不已。
《合肥风雅往事》第二部分是现当代合肥文化人的一个写真集,其中不仅仅有合肥本籍文化大家,也有客籍的文化名流,他们大多与我的父亲有着或多或少的交集,因此写起来会有一些相对独特的视角和细节。而我也由于有过一些接触和长期关注,能够将自己的一些认知和感受融进写作中,让人物和事件更为立体和充实。
《合肥风雅往事》第三部分主要是写我曾经参与编纂和撰写的一些书:《阅读合肥》《五虎出列》《以书的名义聚会》(4种)“合肥文字”系列的《我们的莎士比亚》《记忆之中的定格》《合肥的小街小巷》《文字是一种纪念》,以及一本没有印出来的书——《我们家里的故事》,最后一篇文章是《那些写合肥的书》,是罗列也是回想,对于合肥来说,这一本本书,不但是一份份资料,还是一个个文化人的心血和情怀。当然,尽管我尽力在回想和寻找,但一定还是漏了不少相关的图书,好在还有机会,让这篇文章逐步完善起来。
因为写了一些书,自然会牵涉到不少文化人,所以,还是以书的名义去写有关图书的那些人和事,这倒也挺符合我的身份:一个一辈子与图书打交道的人。
《合肥风雅往事》一共有37篇文章(有3篇文章合并在一起),其中9篇文章是前几年所写,其余28篇都是2021年写出来的。最高峰是3月,一个月写了17篇,有时候几乎是一天一篇,高强度的写作,让我很有压力的同时,也有一种意趣盎然的感觉,同时对于“风雅”的理解也逐步清晰明了。
在我看来,所谓“风雅”,指的是一些与文化有关的人和事,它与高贵典雅的关系并不是太大,但“风雅”的确有其鲜明的特质和气场,并且不会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风雅是源于骨子里异乎寻常的那点气质,是苍白或者杂乱中的那点清亮,是滚滚红尘或者喧嚣市井中的那点凛然,是雍容富贵或者种种不堪时的淡然一笑。
风雅的事,风雅的人,构成一座城市的风雅。于城市而言,这种风雅或许不会是主色调,甚至会被忽视和排挤,但喧嚣过去、尘埃落定,它会静静地在那里,让世人诧异而难忘。因为它从不高声,所以会在安静时发现它悠悠的清音。
或许,《合肥风雅往事》这本书只是开始,当岁月安详、市声散去,更多的人会继续记录和讲述那些风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