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医保省级统筹,三重保障为贫困群众兜底,异地就医更加方便……说起安徽医保,改革、创新、率先等关键词频频出现。党的十八以来,我省始终坚持“推进改革”发展医保事业,用改革思维破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让医保制度不断惠及更多群众。
增强对贫困群体的兜底保障
“要是没有三重保障托底,我这个病早就把家里拖垮了。”阜阳市颍泉区中市街道泉河社区的低保户刘海生患有血友病,需要长期用药,每个月医药费就要上万元。今年,依靠三重保障制度兜底,刘海生进行慢特病门诊报销。一年总费用约14万元,基本医保报销7万多,大病保险报销4万多,医疗救助又报销2万多,个人自付不到1万元,实际报销比例超过90%。
减轻群众负担,防止返贫致贫,医疗保障制度不能脱节。2021年底,我省出台了《巩固拓展医疗保障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调整健康脱贫综合医疗保障政策,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统筹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常态化保障平稳过渡,在坚持医保制度普惠性保障功能的同时,增强对困难群众基础性、兜底性保障。
十年来,医保基金支出近5000亿元,累计7900万人次享受住院报销待遇。着力发挥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综合防贫、减贫功能,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十年累计调配80多亿元的医疗救助基金,资助300多万贫困人口参保。目前,特困人员、低保对象、防止返贫监测对象住院综合报销比例达85.2%,有效防范化解因病致贫返贫风险。
异地就医跑腿垫资成为历史
芜湖的朱先生在江苏南京带孙子,不料旧疾发作在当地入院治疗。“出院的时候就直接结算报销了,都不用我垫付再回家报销了,真是太方便了。”
为了让群众就医报销更方便,我省医保经办服务不断优化。目前,12项医保服务实现“一网通办”,异地就医备案“掌上随办”,我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率已达56%。今年已有5个市率先开展了5种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门诊放化疗、尿毒症透析、器官移植术后抗排异治疗)跨省直接结算。
不仅如此,省内异地就医购药实现直接结算,跨省住院费用和职工医保普通门诊费用实现直接结算,异地就医跑腿垫资成为历史。
在医保改革的道路上,我省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应对疫情大考中,我省医保与时间赛跑,在全国率先出台疫情防控期间特殊报销政策等多项救治保障措施,保障1.35亿人次的新冠疫苗接种。特别是对新冠核酸检测费用实施“八连降”,为我省疫情防控提供有力保障。
创新集采之路让群众得实惠
2021年初,国家集采心脏支架落地安徽,原来平均价格在1.3万元的心脏支架降至700元左右,患者负担大大减轻。这是我省对高值医用耗材集采探索之路的又一成果。
如何把虚高的医药耗材价格压下来,安徽医保始终在“想办法”。安徽省医保局成立后,分类推进医药集中带量采购,探索创新了高值医用耗材“组套分组法”、常用未过评药品“整类谈判法”、临床检验试剂“三轮降价法”、大型医用设备“三分一合法”等集采模式,在全国率先实施集采结余资金分配激励机制,让患者得实惠、企业减负担、医院降风险。
2019年以来,我省落实国家集采和组织省级集采累计节约资金达73.67亿元,1935种药品耗材陆续降价惠民。同时,逐步扩大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目前全省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达5007个,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的也越来越多。2022年7月1日,我省纳入医保报销的口腔类医疗服务项目又新增15项,总数达293个,居长三角地区之首。
改革步履不停。省医保局表示,接下来,我省还将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推进改革。比如实施基本医保省级统筹,实现DRG/DIP支付方式全省覆盖,探索基本医保“省内大病无异地”保障政策,拓展“同病同保障”试点,加快集中带量采购提标扩面,进一步优化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推进长三角医保一体化,不断增强群众在医疗保障方面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张云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吴碧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