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还是不送?送什么?临近教师节,不少家长又为给教师送礼的问题纠结起来。在广西柳州某学校,有学生家长因反对凑钱送礼给老师而被家委会成员逼迫退群。随后,这位反对凑钱送礼给教师的家长将此事发至个人社交页面,火速引发围观和热议。
虽然不少送礼都打着“老师辛苦了”的名义,或者如上退群事件中的“众筹公告”曰“尊师重教”,但送礼的真实目的,大家你知我知。无非是通过给老师送礼物,让老师对自家孩子多加关照。更直白地说,是希望老师在有限的注意力资源和固定的可分配的机会资源中,对自家孩子作一定的倾斜。
家长们以及名义上代表家长们的家委会,如此费尽心机在教师节“聊表心意”,有评论说,这是社会上泛滥的物质主义风气对校园的侵蚀。这当然有一定道理,但更为根本的,是其折射出了家校之间不平等的权利关系。而这种不平等,则主要是由教育资源的稀缺和不均衡导致的。当优质的教育资源稀缺,处于被分配地位的一方自然就有动力去进行争取和博弈。所以这也就可以部分解释,为何在所谓的“名校”,送礼这种博取教师关注的博弈更加激烈,各显神通竞聘加入家委会不过是一个侧证而已。
眼看着教师节的当口,家委会把送礼这种上不得台面的事儿“闹大”,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赶紧出来“灭火”,发布公开信呼吁家委会主动抵制请客送礼歪风邪气,义正词严拒绝“变相行贿”违规行为,并公布举报通道。如此明示道德红线当然重要且有必要,但实际影响力几何,则有待观察。更为根本,可能还是努力改变现有教育资源紧缺的格局,当家长不用再费心尽力抢夺什么,教师也不用深陷力不从心的困局,那么利益联结的动机和空间自不复存在,双方的关系也有望重回清爽。
9月1号,开学第一课上,我们努力向孩子们传递何为真善美,社会共议的话题也是教育如何承载起殷切的道德期待。而如果9月10号,我们无意间向孩子们展示,我们是如何用金钱攻陷我们曾宣扬的价值观,这种前后不一的价值观对他们的认知及心理打击将构成多大的冲击,不忍细想。如何对待社会道德期待下的这个薄弱地带?这道压轴题,值得我们深思慎行,努力答好,让教师节的关注焦点和讨论资源重回教师权利和待遇这一中心。□光明网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