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
四问泸定地震:与气候异常有关联?
专家称断裂带、运动方式与汶川地震均不同,“旱震理论”科学证据不足

  9月8日是四川甘孜泸定6.8级地震发生后的第四天。截至当日12时,地震已造成86人遇难,另有35人失联。目前,抗震救灾各项工作正在紧张开展中。很多人想知道,泸定地震与2008年汶川地震地质背景有何异同?余震情况如何?与网友所说的气候异常是否存在关联?十余年来我国地震预警有哪些提升?
  一问:与汶川地震地质背景有何异同?
  “此次泸定地震,断裂带、地震运动方式与14年前的汶川地震都不同。”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院长徐锡伟说。
  泸定地震处于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磨西断裂附近,属于走滑型地震。而汶川地震则处于龙门山断裂带,为逆冲型地震。“打个比方,汶川地震就像两辆迎面行驶的车发生碰撞后,一辆车前部飞到了另一辆车顶;而泸定地震相当于两辆车擦肩而过,距离变了,但高程没有变。”徐锡伟说。
  徐锡伟表示,鲜水河断裂带处于高山峡谷,西边的贡嘎山是青藏高原东缘隆升最高的地方,海拔7500多米;东边的磨西沟则向下强烈切割形成数十米的深沟。“除了地震震动造成的破坏外,地震期间很容易触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导致房屋破坏和人员损伤。”他说。
  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表示,四川省内最主要的断裂带有三条,分别为松潘-龙门山断裂带、鲜水河断裂带以及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此次泸定地震震中位于三大断裂带的交会点附近。尽管所处断裂带不同,此次泸定地震与2008年汶川地震一样,都发生在更大的南北地震带上。
  这条地震带由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导致,向北可延伸至蒙古,向南可至印度,经过我国宁夏、甘肃、四川、云南,时常发生五六级的中级地震,甚至是七八级的大地震。近年来的云南鲁甸地震、景谷地震和四川九寨沟地震等6级以上地震都发生在这里。
  二问:泸定地震的余震情况如何?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月8日15时12分,泸定县(北纬29.78度,东经102.01度)发生3.3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
  泸定6.8级地震发生后余震不断,已记录到3级及以上余震十余次,后续还会有更强余震吗?
  王暾认为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目前泸定地震产生的地表破裂程度在30公里左右,对30公里以外的地应力能量改变很小,仍有发生7级地震的可能。“这次地震释放了一部分能量,还有一部分能量有待释放。”他说。
  徐锡伟也表示,中国地震局几十年来一直认为,这里存在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风险。他担心,这次地震可能是更大地震的前震,会触发南部安宁河断裂带和大凉山断裂带发生主体破裂,对此需要更多研究。
  目前,中国地震台网正在对当地余震情况进行密切监测。
  三问:与气候异常是否存在关联?
  9月6日,为协助灾后恢复重建,四川省终止了因持续高温干旱于7月15日开始的四级抗旱应急响应。对此,一些支持“旱震理论”的观点认为干旱可能是大地震的前兆——大地震发生前地层的摩擦会导致发热,从而导致地表温度升高、干旱。
  王暾认为其科学证据不足。“大地震的错动发生在地下10公里左右,该处的热即使传导到地表,也需要百年、千年或更长时间。不能把干旱与几年内的大地震关联在一起。”他说,汶川地震前,四川整个省域范围并没有发生干旱。
  另外,此次地震发生后几天,泸定县多降雨天气。而一些网友表示,唐山、汶川地震后都发生暴雨或冰雹等气象灾害。这种天气异常是否与地震后地下基岩释放的化学物质暴露,造成大气扰动有关?
  王暾表示,不能把“偶然现象视作必然”,进行“伪关联”。“比如芦山地震没有在地表产生破裂,地下的气体和化学物质不可能释放出来,但是也下雨了,因为当时正面临雨季。”他建议,科学引导网上舆论,正常开展防震减灾工作。
  四问:我国地震预警预报有何进展?
  在地震预报的世界性难题面前,徐锡伟坦言,过去十余年通过大数据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地震预报正在从经验预报向有模型与理论指导的物理预报转变。但这方面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地震监测和预报水平尚未得到人们所期望的长足进展。
  “像这次泸定地震,我们已经进行了断裂带活动的前推,但由于对地震机理、发生过程缺乏深入认识,地震预报仍存在挑战。”他说,未来需要地震预报理论、技术和实践的大幅跨越。
  在地震预警方面,多个科学团队在地震多发的川滇地区尝试建立“地震预报的科学试验场”。王暾表示,2008年以来,我国相关技术从无到有、从跟跑到领先世界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在联合国倡议的从单一灾害到多灾害预警乃至灾害链预警方面,我国的实施力度全球领先,地震预警和道路交通应急联动渠道丰富;未来仍需继续提升、改善现有应急管理机制和措施。综合《中国科学报》、央视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