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9版
发布日期:
合肥市临泉路第二小学:
一所有故事的好学校,一群有故事的好老师





  一所好学校,一定有故事。合肥市临泉路第二小学的校园里,有这样一行醒目的话:生命的丰硕,都在土地里完成。
  随着学校“1950故事馆”的共创诞生,从“一处空间”到“一门课程”再到“一种文化”,未来校园故事集散地将更好地发挥其育人功能。在临二小,师生们坚信:空间可以有限,舞台却无处不在,每位师者都有属于自己的别样精彩!
  只有“小”学校,没有“小”教育
  临二小位于合肥老城区的一个老旧小区内,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学校的空间特别“小”。作为校长的丁元春,特别希望自己会“魔法”,让校园变得“大”一些。
  丁校长的“魔法”心愿,竟与体育老师汪昌勇一拍即合。2021年,丁元春刚来到临二小履职新一任校长,就被汪昌勇老师办公室内所布置的绿植所吸引,在随后的日子里,他让汪老师的园艺和规划才能充分发挥在校园环境的优化上。
  汪老师他们先从小事做起,将教室边遮挡采光的桂花树修剪,打造躬耕大道,将原本散落的景观石重新布局,力争在不占用空间的前提下,归于合理,分别点缀在园中几处,更是打造出“一米麦田” ;将卧石立起,把散落聚集,利用拆料石板砌成台阶,寓意一步一个台阶,逐级向好,步步踏实。由丁校长提炼出“生命的丰硕,都在土地里完成”, 让临二小的劳动教育之路,越走越宽广。
  “好美啊!”“像仙境!”“真好看!”课间,学生们围在山水景观鱼池边,不时地发出声声赞叹。山水景观池在楼梯间一块狭小的长方形空间里,利用废弃的山石材料打造而成,布置了瀑布、水草、灯光、雾化、塔、亭、桥、渔翁等。正如汪老师所说,自然界里并没有垃圾,只是物品没放在合适的地方,小小的山水景观鱼池,在学生们心中种下珍爱、保护自然的种子。
  于是,在临二小的校园内,楼顶变成了“空中农场”,操场一角荒废的沙坑共创为“一米麦田”,入校通道也成了“躬耕大道”。每一次微小的改进,总能让孩子们感到惊奇,让老师们为之感叹——原来小小的临二小真的可以变“大”。
  丁元春说:只有“小”学校,没有“小”教育。学校的空间可以小,但给孩子的舞台不能小。“小而美”是临二小与众不同的标签。
  只有爱孩子,才能教育孩子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
  “丁丁校长好!” 身高一米八多的丁元春,每次听到孩子们的问好,他都会弯下腰,摸摸孩子们的小脑袋,轻声地嘱咐两句。
  在临二小,老师们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只有爱孩子,才能教育孩子”。三年级数学老师陶丽,清楚地记得班级里的小舒,在一年级时,是敢和老师叫板的“小魔王”,在爱的浸润下,慢慢变得温和有礼。
  一年级开学没多久,小舒就因干扰课堂,被几位老师“抱”到了办公室。陶丽说,小舒刚入学,在课堂上稍有不开心,就会拍桌子,撕本子,对着同学大吼,上讲台拉老师的衣服,导致全班都上不了课。“科学老师把他抱到办公室,他很开心,意识不到错误,接着音乐课、美术课都这样。同学们也会排斥他,他自己也很难受。”陶丽思考,怎么让小舒静下来。
  “我控制不了,就是想发火。”小舒拉着陶丽的衣角伤心地说,自己很难受,没有朋友。陶丽明白了,其实小舒内心很孤独,他用种种粗暴的方式就是希望引起关注。
  陶丽和小舒做了这样的约定:“如果感觉脾气像小野牛一样,没法控制,那就去操场发泄下,发泄完了再回来好好说。” 每次等小舒发完脾气,陶丽都会耐心地帮他分析原因,以后遇到这样的事,该怎么做。
  陶丽说,在爱和美的环境中,小舒学会了与老师、同学相处,慢慢改掉了急躁和不文明的习惯。当年的“小魔头”现在已经三年级了,在校园的任何角落里,拿起书都能安静地阅读,变成了一个温润少年。
  同样,在语文老师黄荣“母狮子”的教室里,也充满了爱和智慧。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写到:“来了一位新老师,短发、戴眼镜,看起来像凶猛的母狮子,像随时会撕作业本”。黄荣说,她一开始还不能接受“母狮子”称号,后来想起自己小时候爱看的电影《狮子王》,记录了辛巴的成长故事,她决定以“母狮子的教室”为名开一个微信公众号,专门记录分享教室里学生们的成长故事。
  自诩为“母狮子”的黄荣,引导学生“整书阅读”,为赛场上的孩子加油助威,陪伴他们一起守望麦田。“母狮子”先通过《诗经》带学生们认识麦子。《诗经》中多次出现“麦”名称,比如《诗经·硕鼠》中的“无食我麦”,《诗经·七月》中的“禾麻菽麦”……“母狮子”从《诗经》的解读走到一米麦田的守望,引导学生们与麦田结下很深的感情,进一步触发他们关于生命的思考。
  独行虽快,但众行则远
  “大姐”张志会承担着高年级双班数学教学。“说实话身心压力都很大,每天面对着成堆的作业和急需帮扶的学困生不免烦躁焦虑!”张志会说,然而同事间的互助交流和学生的天真可爱化解了她的忧愁,燃起了她的动力。
  前不久线上交流课的磨课过程,让张志会感受颇深。当她遇到了调课麻烦,搭班老师们会说“没事,我去上”,同学科的老师们随叫随到地给予帮助和支持。磨课期间,忙于繁琐事务的丁校长一次次的耐心指导,让张志会备受鼓舞。轮到值日,年长老师会立刻站出来,说“你去,我来值,你放心!”
  “我们墙上的值日表,其实形同虚设,因为老师们都争先恐后,抢着去值日。”张志会由衷地感慨,身为临二小的一员,真的感觉很幸福!
  临二小的老师们坚信一个原则,那就是独行虽快,但众行则远。老师们和睦相处,互相关心,交流教学和管理方法。
  “我小学就在临二小读的。有天,天气很冷,我脚上还穿着一双小凉鞋。老师给我拿了一双新袜子,让我穿上。”贺冬梅回忆,这双袜子温暖了她很多年。多年后的今天,她也成为临二小的一位老师。
  贺冬梅说,临二小的“传帮带”文化一直在传承,师生凝聚力特别强。“学校行政团队对老师很关心,给老师们拍校园工作照、组织集体生日会。”贺冬梅介绍,今年三八节,学校将每位女老师提供的照片冲洗出来,赶在3月7号晚上,悄悄摆在每位老师的桌上。除了照片,还有一张校长手写的祝福卡。
  “很有仪式感,老师能感受到学校的用心、用情。”贺冬梅介绍,端午节时,学校组织“才华出‘粽’,万‘粽’一心”的包粽子活动;中秋节,带孩子们一起做手工月饼,在协作当中,都能感受到临二小大家庭的温暖。
  为了缓解教师压力,在工作之余,学校会提前征集一些小心愿,并在空中农场组织一场简单的冷餐会。丁元春常说,学校、老师和学生是一个团队,学校首先要关爱、关心老师,老师汲取到能量后,就会更加关心学生们,大家会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齐心协力把学校办好、学生教好。
  好的故事,成就好的教育
  日本学者佐藤学在《教师花传书》一书中写道:“教师的人生就是持续学习的人生。向儿童学习、向教材学习、向同事学习、向社区学习、从自身的经验中学习——正是这种持续学习的步伐,构成了教师的人生。”
  丁元春说,学校作为一个“学习型组织”,从一定程度上说,“学风”就是教风,“学风”就是校风。
  “交给学生半桶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张志会说,身为教师,要对三尺讲台有敬畏感,终身学习才能提升自己,成就学生。
  一所好学校,一定是有故事的学校;一所好学校,一定有一群有故事的好老师。在临二小的微信公众号上有“‘临’好,师者”的专栏,每一位临二小的老师都写了一篇关于自己和学生的故事。
  一年级的徐玲老师写下这段话:学为人师的意义在于教化从容,行为世范的境界能砥砺无穷,但愿我们都做一个终身学习型的老师,拥有一个平和的心态,相信每一朵花都能开放,只是花期不同。
  老师们讲述的虽是他们日常工作的点滴小事,却都潜藏着大学问,具有工匠精神。故事中的小感动往往能给学生大温暖。临二小老师们做事有气度,待人有温度,对待是非有尺度,他们将难事做容易,将大事做小。好教育,一定要有好的故事。
  学会讲故事,首先需要有“爱”,对孩子无限的热爱,对教师工作的无限热爱。像这样的故事临二小每天都在延续。新学期,临二小师生共创名为“1950故事馆”的创意空间,未来这里将成为校园故事的集散地,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故事在这里汇集,灌溉每一位师生的心田。
  在丁元春和老师们的努力下,临二小无限贴近孩子,将“讲故事”做到极致,在故事中寻根,在故事中育人,在故事中成长。
  临二小——老城区“小而美”的典范,和学生们一起向未来,一起更精彩。 朱庆玲